前言
相信大家之前都了解过很多种数据结构,我之前总是两两的,也就是从局部上去进行比较,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这些树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因此经常看完没多久就忘了。看来确实是需要从本源出发,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解清楚前因后果,不仅可以方便我们记忆,更有利于增加我们的理解深度。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他出现的必要性,当某个事物达到瓶颈之后,必然会出现新的事务来弥补它的不足。好的,废话不多说了,今天我们就从一个小的BST开始,一起见证一下它的升级打怪之路吧。
开场之前,先来两颗开胃小树
完全二叉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二叉树是可以有完美的,所有叶子都位于相同的水平的二叉树就是完全二叉树。
平衡二叉树:
树也是有等级之分的,不是所有的树都是完美的,相比完美二叉树,稍微低一等级的叫平衡二叉树。每个节点的平衡因子在-1
到1
之间的,虽然不是完全平衡的,但是也还能接受。
二叉搜索树(BST):
二叉搜索树(balance search tree),这是一棵有组织有纪律的树,满足左子树中所有节点的值小于根的值,右子树中所有节点的值大于或等于根的值。简单说就是有序的,所以在查询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二分法,因此具有很高的查询效率,最佳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 n),最差是O(n)。
当一颗二叉搜索树是一组升序或者降序的数值时,二叉搜索树就会退化为单链表,查找时间复杂度变成了O(n)
。
AVL树
为什么会有AVL树
前边提到了,当向BST中插入一组有序的数值时,就会退化为单链表,性能会退化到o(n),究其根源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管的比较松,任由她自由发展,导致BST偏科了,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所以怎么办呢?嗯,没错,是得请个家教,而且一个不够,得两个,制定个规则去约束她,即使不能像完美二叉树那样科科满分,至少也得平衡一些是吧,要不都嫁不出去啦。请了家教之后,BST直接鸟枪换炮,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AVL树。
什么是AVL树
AVL树指的是平衡二叉搜索树,没错它就是二叉搜索树和平衡二叉树杂交育种的结果,结合了双亲的优良特性,有序且平衡,直接走向树生巅峰。
为什么叫AVL树?这可不是取的平衡二叉搜索树首字母的缩写,而是因为是BST的两个家教的name是G. M. Adelson-Velsky
和Evgenii Landis。
AVL树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都固定是o(log n),但是增加和删除操作会使树失去平衡,因此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树旋转来重新平衡这棵树。
旋转分为LL,LR,RR,RL4种方式,具体的插入和删除的情况比较多,在这就不详细展开了,说一下关键的一点,是可能需要多次旋转来维持平衡,因此维护树保持平衡的成本还是蛮高的嘞,这也正是AVL树的弊端。
红黑树
为什么会出现红黑树
AVL树的左右子树高度差不能超过1,每次进行插入/删除操作时,几乎都需要通过旋转操作保持平衡,在频繁进行插入/删除的场景中,频繁的旋转操作使得AVL的性能大打折扣,所以就有了红黑树的出现。
什么是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的二叉搜索树,和AVL树十分类似,红黑树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 n)。但是红黑树不是一颗严格的平衡二叉树,它不像AVL树那样严格维持平衡因子为1来保持平衡,而是通过左旋,右旋和变色3种操作,维持自身的5大特性,保证了最长路径不超过最短路径的两倍,从而实现近似的平衡。
红黑树和AVL树的对比:
查找,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 n),相比于AVL树,红黑树牺牲了部分的平衡性,来换取了在插入和删除时更少的旋转的操作,因为整体性能上要优于AVL树,所以在查询场景多,插入和删除稍作少的场景,AVL树的性能更好,当插入和删除场景很多的时候,红黑树的性能更佳。
B树
为什么会出现B树
传统用来搜索的平衡二叉树有很多,如 AVL 树,红黑树等。这些树在一般情况下查询性能非常好,但当数据非常大的时候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原因当数据量非常大时,内存不够用,大部分数据只能存放在磁盘上,只有需要的数据才加载到内存中。一般而言内存访问的时间约为 50 ns,而磁盘在 10 ms 左右。速度相差了近 5 个数量级,磁盘读取时间远远超过了数据在内存中比较的时间。这说明程序大部分时间会阻塞在磁盘 IO 上。那么我们如何提高程序性能?减少磁盘 IO 次数,像 AVL 树,红黑树这类平衡二叉树从设计上无法“迎合”磁盘。
平衡二叉树是通过旋转来保持平衡的,而旋转是对整棵树的操作,若部分加载到内存中则无法完成旋转操作。其次平衡二叉树的高度相对较大为 log n(底数为2),这样逻辑上很近的节点实际可能非常远,无法很好的利用磁盘预读(局部性原理),所以这类平衡二叉树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上的选择就被 pass 了。
什么是B树
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相对于二叉树而言,B树可以认为是一颗多叉树,m阶B树表示一个节点最多有m个子节点。
下面我们来看看B树的定义。
- 每个节点最多有m-1个关键字(可以存有的键值对)。
- 根节点最少可以只有1个关键字。
- 非根节点至少有m/2个关键字。
- 每个节点中的关键字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个关键字的左子树中的所有关键字都小于它,而右子树中的所有关键字都大于它。
- 所有叶子节点都位于同一层,或者说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长度都相同。
- 每个节点都存有索引和数据,也就是对应的key和value。
所以,根节点的关键字数量范围:1 ,非根节点的关键字数量范围:
m/2 。
B树和AVL树、红黑树一样,也是一颗自平衡的查找树,当新插入的节点不满足要求时,也会进行维权运动,只不过B树不会去旋转了,而是分裂,核心临界条件是每个节点关键字的数量,如果数量超出要求,那她就会进行分裂。
简单说一下分裂的过程,假如一颗4阶B树,当新插入元素后,某个节点的关键字数量达到4个,因为每个节点最多有m-1个关键字,也就是最多只能有3个节点,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分裂。假设key的值为5,6,7,8,那会以m/2为界分为3个部分,5—6—7,8,分裂会将6放入父节点,5和7,8两个节点分别指向父节点。
这也就是说B树的分裂只会影响父节点和当前节点。
B+树
什么是B+树
特性:
- B+树包含2种类型的节点:内部节点(也称索引节点)和叶子节点。根节点本身即可以是内部节点,也可以是叶子节点。根节点的关键字key个数最少可以只有1个;
- B+树与B树最大的不同是内部节点不保存数据,只用于索引,所有数据(或者说记录)都保存在叶子节点中;
- m阶B+树表示了内部节点最多有m-1个关键字(或者说内部节点最多有m个子树,和B树相同),阶数m同时限制了叶子节点最多存储m-1个记录;
- 内部节点中的key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对于内部节点中的一个key,左树中的所有key都小于它,右子树中的key都大于等于它。叶子节点中的记录也按照key的大小排列;
- 每个叶子节点都存有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叶子节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自小而大顺序链接;
B+树和B树的对比:
B+树和B树的核心区别是,B树的每个节点都存储索引和数据,而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储了索引和数据,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B+树相对于B树的优点,有如下3点:
- 磁盘IO次数少
因为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储了数据,其他非叶子节点只保存和索引,所以B+树单次磁盘IO的数量是要大于B树的,这就意味着B+树可以减少磁盘IO的次数,而我们都知道访问磁盘的速度比直接访问内存,要慢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磁盘IO的次数往往会成为性能的瓶颈点,因此磁盘IO次数少,可以大幅的提升插入和查询效率。
- 适合范围查询
B+树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范围查询转化为顺序读,效率高。相对而言B树必须通过中序遍历才能支持范围查询。
- 查询性能稳定
因为B+树的数据全都保存在叶子节点上,因此每次必须要遍历到叶子节点,因此查询时间复杂度固定为O(log n),而B树的数据直接保存在每个节点上,因此B树的查询时间复杂度在O(1)和O(log n)之间。
B+树的缺点
B+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
- 如果写入的数据比较离散,那么寻找写入位置时,子节点有很大可能性不会在内存中,最终会产生大量的随机写,性能下降。
- 如果B+树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写入了很多数据,随着叶子节点分裂,其对应的块会不再顺序存储,而变得分散。这时执行范围查询也会变成随机读,效率降低了。
LSM树
为什么会出现LSM树
B+树作为mysql的索引结构,长期以来主流使用B+树这种索引结构来实现快速数据查找,具有很好的读性能。当数据量不太大时,B+树读写性能表现也非常好。但是在海量数据情况下,经常性的会有大量的数据的写入和更新,B+树越来越高,由于B+树更新和删除数据时需要沿着B+树逐层进行页分裂和页合并,当有大量分裂时,会导致大量的磁盘随机寻道,严重影响数据写入性能。LSM-tree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生的一种存储结构。
什么是LSM树
LSM Tree出现于谷歌的三驾马车之一的《Bigtable: A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for Structured Data》,全称为Log-Structured Merge Tree,是一个分层、有序、针对块存储设备(机械硬盘和SSD)特点而设计的数据存储结构。
很多流行的数据库都有它的身影,比如Cassandra、RocksDB、HBase、LevelDB等NoSQL数据库,TiDB等newSQL数据库,甚至像SQLite这种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和MongoDB这种传统的文档型数据库,以及clickhouse都提供了基于LSM Tree的存储引擎作为可选的存储引擎。
它的核心理论基础还是磁盘的顺序写速度比随机写速度快非常多,即使是SSD,由于块擦除和垃圾回收的影响,顺序写速度还是比随机写速度快很多。
基本组成
- WAL(write ahead log)
WAL的结构和作用跟其他数据库一样,是一个只能在尾部以Append Only方式追加记录的日志结构文件,它用来当系统崩溃重启时重放操作,使MemTable和Immutable MemTable中未持久化到磁盘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 MemTable
MemTable是内存中的数据结构,用于写入和读取最近更新的数据,MemTable具体的数据结构,LSM并没有强约束,可以是红黑树,也可以是跳表结构。需要支持高效的动态插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排序,也支持高效的对数据进行精确查找和范围查找。
- Immutable MemTable
当MemTable达到阈值的大小后,会转化为Immutable MemTable。Immutable MemTable不能写数据,只能读数据,定期会将Immutable MemTable的数据flush到磁盘中。
- SSTable(Sorted String Table)
SSTable是一种拥有持久化,有序且不可变的的键值存储结构,它的key和value都是任意的字节数组,并且了提供了按指定key查找和指定范围的key区间迭代遍历的功能。SSTable内部包含了一系列可配置大小的Block块,典型的大小是64KB,关于这些Block块的index存储在SSTable的尾部,用于帮助快速查找特定的Block。当一个SSTable被打开的时候,index会被加载到内存,然后根据key在内存index里面进行一个二分查找,查到该key对应的磁盘的offset之后,然后去磁盘把响应的块数据读取出来。当然如果内存足够大的话,可以直接把SSTable直接通过MMap的技术映射到内存中,从而提供更快的查找。
写流程
LSM-tree写入数据时,会先写一条记录到WAL中,然后会将数据写入内存中的MemTable中,当然内存的大小肯定是有限制的,不可能一直往里写,当MemTable的大小达到设定的阈值后,MemTable会转换为Immutable MemTable,顾名思义就是不可变的MemTable,服务器托管网然后会生成一个新的MemTable,用来写入新的数据。所以说MemTable只会有一个,但是Immutable MemTable可能会有多个。会有单独的线程定期的将Immutable MemTable的数据flush到磁盘中的SSTable中。
删数数据的时候与写入新数据一样,都是写入一条新的记录,只是删除数据时会添加一个删除标记,只有再compact时才会对带有删除标记的数据进行物理删除。
读流程
先在内存MemTable
中查找,然后在内存中的Immutable MemTable
中查找,然后在level 0 SSTable
中查找,最后在level N SSTable
中查找。
查找某个具体的SSTable时,一般先把SSTable的元数据服务器托管网block读到内存中,根据BloomFilter可以快速确定数据在当前SSTable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采用二分法确定数据在哪个数据block,然后将相应数据block读到内存中进行精确查找。
从LSM Tree
数据查找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查找到目标数据,我们需要读取并查找不包含目标数据的SSTable,如果目标数据在最底层level N的SSTable中,我们需要读取和查找所有的SSTable!LSM Tree
把这种读取和查找了无关SSTable的现象叫做读放大(read amplification
)。
读放大现象严重影响了LSM Tree
数据查找性能,论文《BigTable》提到了几种提升数据查找性能的方法,如压缩,缓存,索引(布隆过滤器)以及compact等操作,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LSM树和B+树的对比
LSM树和B+树的差异主要在于读性能和写性能进行权衡
当写多读少的场景,LSM树相比于B树有更好的性能。因为大量的插入操作,为了维护B+树结构,节点分裂。读磁盘的随机读写概率会变大,性能会逐渐减弱。
当读多写少的场景,B+树相比于LSM树有更好的性能。LSM树通过牺牲部分读性能为代价,来大幅提升写性能,并且通过一些优化手段,如布隆过滤器和compact策略,对读性能有了很大的优化,时间复杂度也是O(log n)级别的。
参考文档:
https://www.cnblogs.com/wxiaotong/p/14781753.html
https://www.jianshu.com/p/f911cb9e42de
作者:京东物流 于建飞
来源:京东云开发者社区 自圆其说Tech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
机房租用,北京机房租用,IDC机房托管, http://www.fwqt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