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四五个小时就能看完,但看完觉得收获非常大,建议大家都去看看。
其中,对于三种人格状态、人生坐标及其自证预言的让我耳目一新,获益良多。童年时期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会让我们树立起人生坐标,在其后的成长阶段影响我们对待事物时所站的角度,或自怨自艾陷入自责螺旋、或怨天尤人指责他人、或理智冷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童年时期建立的人生坐标的自证预言。
此外,关于情绪的产生,究竟是目的产生情绪,还是情绪产生目的,文中也提出了一些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
比如有的挑剔型父母,不会讲道理或者懒得讲道理,把愤怒当成更便捷、更省事的手段,震慑住自己的孩子,进而使他听自己的话。这个例子里,可以说情绪是被被捏造出来的一种可放可收的控制他人的工具。
下文一起探讨一下一些书中的观点。
一、三种人格状态
对于每个人来说,会同时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各自的三种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交往。
当面临训斥或批评等情境时,会触发切换到不同的人格状态。比如被老师、领导、权威、家长训斥,这时会切换到适应性儿童状态,感到无助、自责。此时,有的人会出现缺少自尊的行为,比如讨好或自我贬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而此时对方则处在控制型父母状态。
1.1 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个体最先诞生的人格状态,是一个人从脆弱、幼小、无助,任何事都要依赖别人的阶段形成的个性部分。
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
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源于童年时期安全感的缺乏,发展出依赖性和迎合性的个性特征。这种状态下,会表现出顺从、听话、讨好等行为,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
在被批评或者自我批评的时候,常常会进入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感到无助和沮丧。
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则因为在童年时期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表现出冲动、天真、撒泼、贪玩、冒险等行为,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当我们大哭、大笑的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我要”或“我不要”。
1.2 父母自我状态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他们会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并试图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会动不动就指责你,还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指责你时会假装成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说一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话。
处于这个状态的人总希望扮演法官的角色,不停地控诉别人,给别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有时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就像母亲一样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人。
1.3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与人交往表现出理性、冷静、沉稳,而且善于思考利弊,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理性地应对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进入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是被迫还是主动?
在某些场景下,经验会告诉你,现在应该愤怒了,因此你就条件反射产生愤怒。比如父母不经过你的授权就把你的玩具送给了别人,老师冤枉了没有偷东西的你,莫名其妙被路人大妈骂了一顿,在这些状态下,我们很难保持理智,经常会做出情感化的反应。
此时我们会觉得愤怒是别人引发的,是别人为你选择的,因而别人控制了你的情绪。
但除非强迫,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是自己选择了愤怒,也自己选择了悲伤。
只有成人自我状态才能理性思考
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比如无助、自责、冲动、愤怒,再次体验到过去的情绪,但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了。
当处在控制型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我们在这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最了解的角色,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
比方说,有个角色叫生气鬼(当然没有比善于打压式教育的中国家长更适合扮演生气鬼这个角色了)。
生气鬼很懂该怎么表达愤怒。遇到适合他演的剧目,他能一字不差地说出台词,而且他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奇怪?他能不假思索地切换到愤怒的语调和音高,自动筛选出合适的用词,他的整个姿态都在表达愤怒。总之,他演的生气鬼接近完美,而关键在于,甚至都不用动脑子!就好像为了这场演出他排练了一辈子,而频繁地出演这个角色也使得他每一次表演都更传神。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理智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二、人生坐标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 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心理的底层架构,在随后的人生里就会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所谓自证预言就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从而保证预言会成真。
2.1 我好,你不好
这类人认为我比别人好,表现出自负、偏执,对应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压制别人,证明自己的优越。
表现为:
- 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 喜欢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他人;
- 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2.2 我不好,你好
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这种想法来源于童年时期的无助感,表现出自卑、依赖、讨好型人格,对应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有些低自尊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爱玩那些受害者游戏,但却善待别人。
遇到问题希望依赖他人解决问题,希望有一个父母、老师这样角色的人直接给出答案。
表现为:
- 自卑,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
- 喜欢加倍努力去赢得他人赞赏;
- 喜欢与父母意识重的人为友。
2.3 我不好,你不好
这类人表现出反社会模式,极端孤独和退缩,常常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
2.4 我好,你好
这种心理模式的人通常非常阳光和健康,以成熟和健康的方式与人交往。
表现为:
- 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
- 善于发现彼此优点与长处。
- 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游戏
人生坐标是一种处世态度,心理游戏是处世行为,当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坐标,就会导致你玩什么样的心理游戏。而根据心理游戏,又会导致对应的人生终点。
3.1 受害者游戏
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时,会玩一些受害者游戏,把自己置于受虐者的位置。
我真不幸
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同时,这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贴近预想中的人生,让自己更好地扮演一个不幸的角色。
比如有的人会觉得自己非常糟糕,即使真爱来临,也会觉得自己不配,从而主动拒绝美好人生。
可怜弱小的我(PLOM)
可怜弱小的我(PLOM, Poor Littlle Old Me),这种人生活中喜欢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总感觉自己能力差,长的丑,事事不如人,处处低人一等。相信自己又弱小,又可怜,简直一无是处。
生活中喜欢做小透明,碰到机遇不会去接,反而第一时间躲开,确保实现自己可怜又弱小这个预言。
当面对对方处于控制型父母状态对自己横加指责和训斥,甚至会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从而让在 PLOM 游戏里成为赢家,虽然现实世界里自己是受虐者。
不论做什么都要爱我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那些喜欢挑战人性的人,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有的人(男性或女性)会首先预设立场对方不爱我,然后不断突破底线去试探对方,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这个过程中慢慢耗尽了爱和热情,直到最后对方忍无可忍离开自己,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
这就像先预设杯子会摔碎,然后放到 20 厘米高的地方放下,如果杯子没有被打碎,就提高到 50 厘米、1 米,直到杯子终于被摔碎,然后得意的指着一地碎渣说:你看,我说了杯子会被摔碎吧。
在完成这种逼着爱的人离开自己的自我毁灭行为后,却因为对方的表现证实了自己的预言,这些人甚至有一些得意洋洋,或者说超脱的快感。
3.2 施虐者游戏
这些施虐者游戏中的人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审判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玩这类游戏的人常常会寻找弱势群体或者那些容易受到伤害的人,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占据道德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
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NIGYYSOB)
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NIGYYSOB, now I ‘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 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证明别人即无能又缺少道德,从而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接下来,他们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进行训斥和惩罚。
工作场合不免有人会犯错,这种情况很常见,上司发现之后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情况下,占据支配地位的人(如领导、老师、高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或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或体罚所谓不听话的学生,或霸凌低年级的同学。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
还有些占有支配地位的人会说你竟敢忤逆我!或者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玩这些游戏的人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使得别人自卑、自责,从而加强他们的道德优越感,证实自己高人一等,他人一无是处。
猜猜我在想什么
有时候课堂上的老师会对学生玩一个猜猜我在想什么(Guess the word in my head)的游戏,学生因猜不出来自然觉得自己愚蠢,老师赢了无知的学生,从而获得优越感。
还有个典型场景是恋爱中的情侣,想必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 😅。
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然后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还是说,他们根本只是希望利用情绪这个工具直接惩罚别人呢。
四、活得真实
有人说,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所有的痛苦和悲伤都是源于自己的价值观。过去的经历往往会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自觉进入适应型儿童或控制型父母状态,让自己或他人痛苦。
而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4.1 摆脱因处于儿童状态而没有主见
有时候,在面临决策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人征求建议,放弃自己的主见,把选择的自由交出去。这是因为潜意识里不想承担选择的责任,逃避自由。这样失败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责怪他人。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如果你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有力量改变你自己。决策的时候,你应该广开言路,但要允许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从依赖逐步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不要总期望依赖一个智者(老师、家长等)来告诉自己一切的答案,而要逐渐引导自己进入成人状态,当然训练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4.2 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都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情感。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虽然很多父母从小就会压抑你显露弱小的一面,比如:不许哭)
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最后,把人生的坐标设置为“我好,你也好”,真诚的对待自己,拥抱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自信的决策并勇敢承担责任。也可以与他人共情,欣赏他人的优点,诚挚的合作,他人取得进步的时候也就可以发自内心的赞赏。
共勉!
PS:本文收录在在下的博客 Github – SHERlocked93/blog 系列文章中,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前端下午茶
,直接搜索即可添加或者点这里添加,持续为大家推送前端以及前端周边相关优质技术文,共同进步,一起加油~
推介阅读: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另外可以加入「前端下午茶交流群」微信群,微信搜索 sherlocked_93
加我好友,备注加群,我拉你入群~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