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00篇原创文章
【前言】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如何通过java api对iceberg进行操作。这次我们来聊聊iceberg里的存储文件。
iceberg中的持久化存储的文件可以简单的分为数据文件和元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就是存储数据记录的文件,而元数据文件又可以分为元数据描述文件、清单列表文件(manifest list),或者根据文件名又可以称为快照文件、以及清单文件(manifest file)。三类文件通过层级关系相互关联起来。下面就分别详细介绍下文件的具体内容与格式。
【数据文件】
通常在表存储目录的data子目录下,存放的是实际数据记录的文件,文件的格式在建表时指定,默认为parquet。当然也可以指定为orc、textfile等支持的类型。
另外,在有定义分区字段的表中,数据写入时会按照分区字段的值依次创建子目录,最终的数据文件则存放在这些子目录中。
注:对于api的操作,可以自定义数据的存储路径。
【元数据文件】
该目录主要存放记录表的元数据信息的文件,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 $VersionID-$UUID$Extension
该文件记录表的元数据信息。在创建表的时候,会同步创建该文件,此后的每次操作都会产生新的元数据文件。
文件名中的 $VersionID为版本号,共5位长度;$UUID是通过UUID库生成的随机32位的ID,$Extension为文件的后缀,默认情况下为”.metadata.json”,如果对元数据指定了压缩方式,那么会在”.metadata.json”的前面加上压缩类型的名称,例如”gzip.metadata.json”。
如文件名中的后缀描述一样,该文件采用json格式进行存储,下面罗列了各字段的含义:
-
format-version
-
table-uuid
-
location
-
last-updated-ms
-
last-column-id
-
schema
-
current-schema-id
-
schemas
-
partition-spec
-
default-spec-id
-
partition-specs
-
name
-
transform
-
source-id
-
field-id
-
last-partition-id
-
default-sort-order-id
-
sort-orders
-
properties
-
current-snapshot-id
-
snapshots
-
operation
-
added-data-files
-
added-records
-
added-files-size
-
deleted-data-files
-
delete-records
-
removed-files-size
-
changed-partition-count
-
total-records
-
total-files-size
-
total-data-files
-
total-delete-files
-
snapshot-log
-
metadata-log
元数据文件格式的版本,默认为1,代表为v1版本。
表的uuid。
元数据文件存储位置URI,通常是在hdfs中的全路径。
元数据最后更新时间
最后一个列字段的ID
表格式定义说明,属于v1版本中的必需字段,在v2版本中以下面两个字段替代。
当前表格式定义(schemas中包含的schema数组)使用的schema id。
v2格式中表格式定义说明,字段的值为一个数组,记录了历史schema的变更情况,数组中的每一项均为表schema的对象,包括类型、ID、字段数据,配合上面的current-schema-id就能知道当前版本的表格式定义是怎样的了。
"schemas" : [ {
"type" : "struct",
"schema-id" : 0,
"fields" : [ {
"id" : 1,
"name" : "id",
"required" : false,
"type" : "int"
}, {
"id" : 2,
"name" : "name",
"required" : false,
"type" : "string"
}, {
"id" : 3,
"name" : "birth",
"required" : false,
"type" : "string"
} ]
} ]
表的分区字段定义说明,同样属于v1版本中的必需字段
默认使用的分区的ID
表的分区字段定义说明,v2格式中的必须字段。字段的值为一个数组,记录了历史的分区定义,数组中的每一项均为一个分区对象,其中包括ID和分区字段说明,对于分区字段说明则又包含如下几个字段。
分区字段的名称。
分区字段的转换方式,一般来说是字段本身,即”identity”; 但可以是year、month、day、bucket等转换函数,实现不同的分区的逻辑,这里的值就是对应转换函数名。
对应schema中的filed字段的ID
分区字段定义的ID,默认从1000开始递增。
与schemas类似,配合default-spec-id字段可以知道当前的分区定义。
最后一个分区字段的ID,即对应partition-specs中分区字段的filed-id。
默认排序的ID
字段排序定义,默认为空数组
表的属性定义。
当前使用的快照ID
快照文件列表,具体值为一个数组,数组中的每一项均为一个快照信息,每个快照信息又是一个对象,包括ID(snapshot-id)、父snapshot的ID(parent-snapshot-id)、生成的时间戳(timestamp-ms)、概要信息(summary),文件清单(manifest-list或manifests)、表schema的ID(schema_id),其中概要信息包括的常见的子字段有:
本次快照引发的操作,例如append、delete、replace、overwrite。
本次快照添加的文件数,operation操作为append才有该字段
本次快照添加的记录数,operation操作为append才有该字段
本次快照添加的文件大小,operation操作为append才有该字段
本次触发快照的操作所删除的文件数,operation操作为delete才有该字段
本次触发快照的操作所删除的记录数,operation操作为delete才有该字段
本次触发快照的操作所删除的文件大小,operation操作为delete才有该字段
本次涉及变更的分区数
本次快照完成后,表中总的记录数
本次快照完成后,总的文件大小
本次快照完成后,总的文件数
本次快照完成后,总的删除文件数
一个实际实例如下所示
"snapshots" : [ {
"snapshot-id" : 8319024382941793184,
"timestamp-ms" : 1678669777251,
"summary" : {
"operation" : "append",
"added-data-files" : "2",
"added-records" : "4",
"added-files-size" : "1978",
"changed-partition-count" : "2",
"total-records" : "4",
"total-files-size" : "1978",
"total-data-files" : "2",
"total-delete-files" : "0",
"total-position-deletes" : "0",
"total-equality-deletes" : "0"
},
"manifest-list" : "hdfs://hdfsHACluster/user/hive/warehouse/iceberg_db.db/developer/metadata/snap-8319024382941793184-1-051dc090-a770-441c-b76b-b97a591a97c7.avro",
"schema-id" : 0
} ]
snapshot的历史集合,以数组形式表示。
元数据文件(metadata.json)的历史集合,以数组形式表示。
2. snap-xx.avro
清单列表文件,也称为快照文件,每次有数据(提交)写入时触发生成。
在该文件中主要记录了清单文件记录集,文件以avro的格式进行存储,每一条记录表示一个manifest,在每个记录中最主要的字段信息为”manifest_path”,标记清单文件的存储位置。
{
"manifest_path": "hdfs://hdfsHACluster/user/hive/warehouse/iceberg_db.db/developer/metadata/051dc090-a770-441c-b76b-b97a591a97c7-m0.avro",
"manifest_length": 6181,
"partition_spec_id": 0,
"added_snapshot_id": {
"long": 8319024382941793184
},
"added_data_files_count": {
"int": 2
},
"existing_data_files_count": {
"int": 0
},
"deleted_data_files_count": {
"int": 0
},
"partitions": {
"array": [{
"contains_null": false,
"contains_nan": {
"boolean": false
},
"lower_bound": {
"bytes": "2023-02-10"
},
"upper_bound": {
"bytes": "2023-03-10"
}
}]
},
"added_rows_count": {
"long": 4
},
"existing_rows_count": {
"long": 0
},
"deleted_rows_count": {
"long": 0
}
}
3. $COMMITUUID-m$COUNT.avro
(数据文件)清单信息,一个快照中可能包含了多个这样的文件信息。而在该文件中包含了涉及的多个数据文件信息。其中$COMMITUUID为提交的事务UUID,与快照文件中的COMMITUUID保持一致,$COUNT为清单文件的计数,从0开始。
该文件同样采用avro的格式进行存储,每一条记录描述一个具体的数据文件,在该记录中由三个字段组成:
-
status
-
snapshot_id
-
data_file
文件状态,0表示已存在、1表示新增、2表示删除
文件对应的快照ID
文件详细信息,包括了文件路径,文件格式,以及文件中一些相关的metrics信息,例如记录数、列字段、最大最小值等。
完整示例如下所示:
{
"status": 1,
"snapshot_id": {
"long": 8319024382941793184
},
"data_file": {
"file_path": "hdfs://hdfsHACluster/user/hive/warehouse/iceberg_db.db/developer/data/birth=2023-02-10/00000-0-hadoop_20230313090641_733a351d-0554-4129-a56b-861f715638b9-job_1677482770597_0127-00002.parquet",
"file_format": "PARQUET",
"partition": {
"birth": {
"string": "2023-02-10"
}
},
"record_count": 2,
"file_size_in_bytes": 988,
"block_size_in_bytes": 67108864,
"column_sizes": {
"array": [{
"key": 1,
"value": 54
}, {
"key": 2,
"value": 60
}, {
"key": 3,
"value": 103
}]
},
"value_counts": {
"array": [{
"key": 1,
"value": 2
}, {
"key": 2,
"value": 2
}, {
"key": 3,
"value": 2
}]
},
"null_value_counts": {
"array": [{
"key": 1,
"value": 0
}, {
"key": 2,
"value": 0
}, {
"key": 3,
"value": 0
}]
},
"nan_value_counts": {
"array": []
},
"lower_bounds": {
"array": [{
"key": 1,
"value": "u0002u0000u0000u0000"
}, {
"key": 2,
"value": "ma"
}, {
"key": 3,
"value": "2023-02-10"
}]
},
"upper_bounds": {
"array": [{
"key": 1,
"value": "u0004u0000u0000u0000"
}, {
"key": 2,
"value": "yuan"
}, {
"key": 3,
"value": "2023-02-10"
}]
},
"key_metadata": null,
"split_offsets": {
"array": [4]
},
"sort_order_id": {
"int": 0
}
}
} {
"status": 1,
"snapshot_id": {
"long": 8319024382941793184
},
"data_file": {
"file_path": "hdfs://hdfsHACluster/user/hive/warehouse/iceberg_db.db/developer/data/birth=2023-03-10/00000-0-hadoop_20230313090641_733a351d-0554-4129-a56b-861f715638b9-job_1677482770597_0127-00001.parquet",
"file_format": "PARQUET",
"partition": {
"birth": {
"string": "2023-03-10"
}
},
"record_count": 2,
"file_size_in_bytes": 990,
"block_size_in_bytes": 67108864,
"column_sizes": {
"array": [{
"key": 1,
"value": 53
}, {
"key": 2,
"value": 61
}, {
"key": 3,
"value": 103
}]
},
"value_counts": {
"array": [{
"key": 1,
"value": 2
}, {
"key": 2,
"value": 2
}, {
"key": 3,
"value": 2
}]
},
"null_value_counts": {
"array": [{
"key": 1,
"value": 0
}, {
"key": 2,
"value": 0
}, {
"key": 3,
"value": 0
}]
},
"nan_value_counts": {
"array": []
},
"lower_bounds": {
"array": [{
"key": 1,
"value": "u0001u0000u0000u0000"
}, {
"key": 2,
"value": "chen"
}, {
"key": 3,
"value": "2023-03-10"
}]
},
"upper_bounds": {
"array": [{
"key": 1,
"value": "u0003u0000u0000u0000"
}, {
"key": 2,
"value": "jie"
}, {
"key": 3,
"value": "2023-03-10"
}]
},
"key_metadata": null,
"split_offsets": {
"array": [4]
},
"sort_order_id": {
"int": 0
}
}
}
【场景分析】
按照以往文章的惯例,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实际场景,包括建表、到插入数据、修改列、删除分区的数据、删除快照等操作,元数据文件的变更等操作,对上面文件中一些关键字段进行剖析。
1. 创建表
表创建后,将元数据信息写入metadata.json文件中,但此时由于还没有数据,因此不会写入快照信息、数据清单文件。
2. 插入数据
该操作完成后写入了新的元数据文件(注意,ID自增),快照文件、数据清单文件、以及实际的数据文件。
注意:建表时有指定分区,因此不同的记录数据存放在对应分区目录下。
3. 对表schema进行变更,新增一个列字段
由于没有数据的变化,因此只会新增一个元数据文件。
4. 再次插入数据
同样,数据是按照分区存放在不同的目录下,同时有新的清单文件记录本次操作新增的文件,而新的快照文件则同时引用两个清单文件,记录表的全量数据。元数据文件中记录了所有的快照信息,同时也记录当前使用的快照ID。
5. 删除指定分区的数据
对于数据的更新,默认采用写入合并记录的方式,因此,新的快照中只记录了两个新的清单文件,在这两个清单文件中分别记录不同的数据文件以及文件的状态。
6. 再次写入数据
流程和第4步操作一致,在上一个快照的基础上新增相关信息。
7. 仅保留当前快照
删除快照的同时,对于(当前保留的快照中)没有引用到的清单文件、以及标记为删除的数据文件,都会一起进行删除。
【总结】
简单小结一下,本文主要介绍了iceberg持久化的几个文件,以及文件的存储内容与格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分析了元数据文件的组织与变更。了解了这些内容,将有助于理解iceberg的数据读写流程,以及其他相关逻辑。
当然,文章中也提到了元数据文件格式的版本(v1,v2),不同版本对使用上也会有所区别。后面再单独讲解。
好了,这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如果觉得有不正确的地方,也可以拍砖指点,最后,欢迎加我微信交流~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陈猿解码(gh_383bc7486c1a)。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