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行为型设计模式。我们知道,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类或对象的组合或组装”问题,那行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就是“类或对象之间的交互”问题。
原理及应用场景剖析
在对象之间定义一个一对多的依赖,当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所有依赖的对象都会自动收到通知。
一般情况下,被依赖的对象叫作被观察者(Observable),依赖的对象叫作观察者(Observer) .很多书籍或资料给出的最常见的实现方式。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void remov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void notifyObservers(Message message);
}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update(Message message);
}
public class Concrete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List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add(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remove(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Message message) {
for (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update(message);
}
}
}
public class ConcreteObserverOne implements 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Message message) {
//TODO: 获取消息通知,执行自己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ObserverOne is notified.");
}
}
public class ConcreteObserverTwo implements 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Message message) {
//TODO: 获取消息通知,执行自己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ObserverTwo is notified.");
}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creteSubject subject = new ConcreteSubject();
subject.register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One());
subject.register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Two());
subject.notifyObservers(new Message());
}
}
原理和代码实现都非常简单,也比较好理解,不需要我过多的解释。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重点讲一下,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这种设计模式?或者说,这种设计模式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实际例子:
假设我们在开发一个P2P投资理财系统,用户注册成功之后,我们会给用户发放投资体验金。代码实现大致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依赖注入
private PromotionService promotionService; // 依赖注入
public Long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输入参数的校验代码
//省略userService.register()异常的try-catch代码
long userId = userService.register(telephone, password);
promotionService.issueNewUserExperienceCash(userId);
return userId;
}
}
虽然注册接口做了两件事情,注册和发放体验金,违反单一职责原则,但是,如果没有扩展和修改的需求,现在的代码实现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非得用观察者模式,就需要引入更多的类和更加复杂的代码结构,反倒是一种过度设计。
但是项目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比如,用户注册成功之后,不再发放体验金,而是改为发放优惠券,并且还要给用户发送一封“欢迎注册成功”的站内信。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频繁地修改register()函数中的代码,违反开闭原则。而且,如果注册成功之后需要执行的后续操作越来越多,那register()函数的逻辑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就影响到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这个时候,观察者模式就能派上用场了。利用观察者模式,我对上面的代码进行了重构。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RegObserver {
void handleRegSuccess(long userId);
}
public class RegPromotionObserver implements RegObserver {
private PromotionService promotionService; // 依赖注入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gSuccess(long userId) {
promotionService.issueNewUserExperienceCash(userId);
}
}
public class RegNotificationObserver implements RegObserver {
private NotificationService notificationSer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gSuccess(long userId) {
notificationService.sendInboxMessage(userId, "Welcome...");
}
}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依赖注入
private List reg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 一次性设置好,之后也不可能动态的修改
public void setRegObservers(List observers) {
regObservers.addAll(observers);
}
public Long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输入参数的校验代码
//省略userService.register()异常的try-catch代码
long userId = userService.register(telephone, password);
for (RegObserver observer : regObservers) {
observer.handleRegSuccess(userId);
}
return userId;
}
}
当我们需要添加新的观察者的时候,比如,用户注册成功之后,推送用户注册信息给大数据征信系统,基于观察者模式的代码实现,UserController类的register()函数完全不需要修改,只需要再添加一个实现了RegObserver接口的类,并且通过setRegObservers()函数将它注册到UserController类中即可。
不过,你可能会说,当我们把发送体验金替换为发送优惠券的时候,需要修改RegPromotionObserver类中handleRegSuccess()函数的代码,这还是违反开闭原则呀?你说得没错,不过,相对于register()函数来说,handleRegSuccess()函数的逻辑要简单很多,修改更不容易出错,引入bug的风险更低。
有时候设计模式可以进行解耦,大大化简运维的复杂度。但是不会消除所有的复杂度,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的设计原则。
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不同实现方式
观察者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小到代码层面的解耦,大到架构层面的系统解耦,再或者一些产品的设计思路,都有这种模式的影子,比如,邮件订阅、RSS Feeds,本质上都是观察者模式。
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下,这个模式也有截然不同的实现方式,开篇的时候我们也提到,有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也有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有进程内的实现方式,也有跨进程的实现方式。
之前讲到的实现方式,从刚刚的分类方式上来看,它是一种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代码在同一个线程内执行,被观察者一直阻塞,直到所有的观察者代码都执行完成之后,才执行后续的代码。
如果注册接口是一个调用比较频繁的接口,对性能非常敏感,希望接口的响应时间尽可能短,那我们可以将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改为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以此来减少响应时间。具体来讲,当userService.register()函数执行完成之后,我们启动一个新的线程来执行观察者的handleRegSuccess()函数,这样userController.register()函数就不需要等到所有的handleRegSuccess()函数都执行完成之后才返回结果给客户端。userController.register()函数从执行3个SQL语句才返回,减少到只需要执行1个SQL语句就返回,响应时间粗略来讲减少为原来的1/3。
刚刚讲到的两个场景,不管是同步阻塞实现方式还是异步非阻塞实现方式,都是进程内的实现方式。如果用户注册成功之后,我们需要发送用户信息给大数据征信系统,而大数据征信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跟它之间的交互是跨不同进程的,那如何实现一个跨进程的观察者模式呢?
是否要基于RPC框架调用,或者利用消息队列进行处理。
反思与总结:
观察者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小到代码层面的解耦,大到架构层面的系统解耦,再或者一些产品的设计思路,都有这种模式的影子,比如,邮件订阅、RSS Feeds,本质上都是观察者模式。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下,这个模式也有截然不同的实现方式,有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也有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有进程内的实现方式,也有跨进程的实现方式。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