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易安!
早期2013年的时候,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端逐渐成为用户的新入口,各个电商平台都开始聚焦移动端App,如今经历了10年的发展,很多电商APP早已经没入历史的洪流中,但是一些则顺利的发展壮大起来。今天我们以国内某个电商APP为例,带你一起探索下电商APP服务端的架构演变历程。
V1.0架构
我们先来看看早期的1.0版本,具体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个架构比较简单,App的服务端整体上就一个应用,由移动团队来维护所有对外接口,服务端内部有很多Jar包,比如商品搜索、商品详情、购物车等等,这些Jar包包含了各个业务线的业务逻辑及数据库访问,它们由各个业务线的开发者负责提供。
你可以看到,这个1.0版本的服务端,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体应用,只是对外的接口和内部Jar包分别由不同的团队来提供,这个架构的优点和缺点同样都非常明显。
它的优点是简单方便。App前端的团队只需要对接后端的一个移动团队就可以了,然后移动团队通过现成的Jar包,封装各个业务线的功能。至于这些Jar包,业务线团队也无需额外去开发。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早期的电商平台都是先有PC端应用,再推App,App最开始的功能,大多是从已有的PC端平移过来的。因此,这些Jar包直接从PC端应用里拿过来就可以了,如果Jar包版本有更新,由业务线团队直接同步给移动团队即可。
那这个架构设计是不是很完美啊?当然不是,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其实这里也存在了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移动服务端对Jar包的紧密依赖
移动团队负责对外接口,但他们非常依赖业务团队提供的Jar包来实现业务逻辑,这是一种物理上的紧耦合依赖关系。
如果业务团队根据PC端的需求,修改了应用代码后,Jar包也会随之修改。那么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业务团队很多时候,要么忘了同步新的Jar包给移动团队,要么是新的Jar包调整了类的接口,导致了App服务端的功能有问题,或者直接不可用。
第二个问题:移动团队的职责过分复杂
服务端为App提供的是粗粒度接口,而业务团队的Jar包提供的是细粒度的接口。
因此,移动团队在Jar包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很多的业务逻辑聚合,很多时候,这些逻辑还跨多个业务线,导致移动团队对所有业务逻辑都要深入了解。相信你也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个问题:团队并行开发困难
由于移动团队和业务团队是通过物理Jar包进行集成的,移动团队直接受业务团队的代码影响,就导致了团队之间并行开发困难,一次大的App升级经常需要2~3个月的时间。过了一段时间,当移动端的功能已经初步具备,就需要针对移动自身的特点去组织功能,并能够快速上线这些新功能。那么,这种单体架构加物理Jar包耦合的方式,就成为App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接下来,我们就看下系统是如何通过架构升级,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V2.0架构
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对于各个业务团队来说,他们走向了前台,每个团队负责各个业务线的App接口。他们一般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他们以Web应用的方式,为PC端浏览器提供访问;另一方面,针对移动端的访问需求,他们在Web应用里面,增加了一些REST接口,直接供App访问。在这里,移动接口和Web应用在同一个工程里开发,作为同一个应用进行部署和运行。
这里你可以看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 分布式的系统架构,每块业务由不同的团队负责,可以很好地支持团队之间的并行开发;同时,移动接口和PC端共享底层业务逻辑,有助于快速把PC端的功能完整地复制到App端。
这样, 通过V2.0架构的升级,业务线团队的生产力就被完全释放了,App的功能也就快速丰富起来了。
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具体说下。
首先是移动端和PC端互相干扰的问题。
你可以看到,在同一个业务线内部,移动接口和Web应用,物理上是绑定在一起的。很多时候,PC端的代码修改会影响到移动接口,而Web应用的发布,也会导致移动接口被动地被发布,如果PC端出现功能问题,也会影响到移动接口的可用性。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移动接口的需求变化,会影响到PC端的功能。
我们知道,当移动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需要和PC端有不同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但这种紧耦合的方式,导致了相互之间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对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是重复开发的问题。
移动接口除了要给App端提供业务数据,还需要考虑一系列系统级的功能,比如说,安全验证、日志记录、性能监控等等,每个移动接口都需要这些通用功能。
那现在,由于App前端是和后端直连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后端系统都需要独自去支持这些系统级的功能,导致了各个后端系统重复开发。一旦这些通用需求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我们要对传输数据进行压缩,那么,所有的后端系统都需要同步调整,这样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也给项目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是稳定性的问题。
在这里,基于这种直连方式,只要一个后端系统出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App的可用性,使得App整体上非常的脆弱。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在App端,直接照搬了PC端的做法,没有针对移动端自身的特点,去做架构设计。
我们知道,当App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时,无论是业务功能,还是非业务性功能,和PC端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架构设计上,我们必须能够支持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这个思路,App服务端架构V3.0版本因此诞生。
V3.0架构
在V3.0版本中,服务端架构包含了两个大的升级。
首先,对每个业务线的服务端进行拆分,让App接口和PC端接口各自在物理上独立,但它们共享核心的业务逻辑。
拆分后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样拆分的结果是,原来大的服务端变成了3个应用,包括一个App端接口应用,一个PC端Web应用,还有一个核心业务逻辑服务,3个部分都是独立维护和部署的。
除此之外,架构改造还考虑了移动端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每个移动端接口需要调用对应的后台服务,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这个是个性化的,每个接口的处理逻辑都不一样;另一方面,每个移动端接口都需要进行系统级的功能处理,比如前面所说的安全验证、接口监控等,这个是共性的,每个接口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
那么,在架构上,就需要把共性的系统级功能进行集中处理,把个性化的业务功能进行分散处理。
最后,结合服务端的应用拆分,以及对移动接口本身的改造,落地了服务端V3.0架构。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App前端会通过 移动网关 来访问服务端接口。这里的网关主要就是负责处理通用的系统级功能,包括通信协议适配、安全、监控、日志等等;网关处理完之后,会通过接口路由模块,转发请求到内部的各个业务服务,比如搜索服务、详情页服务、购物车服务等等。
对于PC端浏览器来说,它直接访问对应的Web应用,如搜索应用、详情页应用等,然后这些应用也是访问同样的内部服务。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V3.0版本的整体架构设计,接下来,我们就深入移动网关,去具体了解下它的内部实现机制。
移动网关的内部实现
在图中,你可以看到,整个移动网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通用层、接口路由层、适配层,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
通用层
首先是通用层,它负责所有系统级功能的处理,比如通讯协议适配、安全、监控、日志等等,这些功能统一由网关的通用层进行预处理,避免了各个业务线的重复开发。
在具体实现时,每个通用功能的处理逻辑都会封装成一个拦截器,这些拦截器遵循统一的接口定义,并且拦截器都是可配置的。当有外部请求过来,网关会依次调用这些拦截器,完成各个系统级功能的处理。
这个拦截器接口的定义如下:
Object filter(Object input)throws Exception
接口路由层
接下来是接口路由层。移动端请求经过通用层的预处理之后,将会进一步分发给后端的业务适配器进行处理。
在配置文件里,对接口请求的URL和业务适配器进行映射,接口路由层的分发逻辑就是根据请求中的URL,在配置文件里找到对应的适配器,然后把请求交给适配器进行后续的处理。
配置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www.website.com/search SearchAdapter
www.website.com/detail DetailAdapter
服务适配层
最后是服务适配层。我们知道,外部接口的请求格式,往往和内部服务接口的格式是不一样的。外部接口是HTTP+JSON格式,内部服务是Hessian+二进制格式。
适配器首先用来解决内外部接口的适配,除此之外,适配器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多个内部服务做业务聚合,这样可以对App前端提供粗粒度的接口服务,减少远程网络的调用次数。
这些适配器遵循统一的接口定义:
Object adapter(Object input)throws Exception
这些适配器物理上是Jar包的形式,由各个业务线研发团队提供,所有的适配器会集中部署在网关,而网关本身可以支持多实例的部署,通过水平扩展的方式提升服务端的处理能力。
现在,你已经很清楚了V3.0架构的实现细节,接下来,我们就深入看下,这次架构升级达到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架构的实际效果
首先,App端和PC端彻底独立了。在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pp前端和PC端浏览器是完全对等的,PC端浏览器有自己的服务端,App前端也有自己的服务端,在这里,移动网关就充当App服务端的角色。
在这个架构下,两个服务端都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独立开发,独立部署,无论在逻辑层面还是物理层面都实现了彻底解耦。我们知道,一开始,App是依附于PC端,而现在,它终于可以独立地发展了。
其次,通过架构改造,实现了核心业务的复用。这里,我们把核心的业务逻辑从Web应用中剥离出来,变成了共享的服务。在服务设计时,我们不再区分PC端还是移动端,而是从业务本身出发,提供一套通用的接口,同时供PC端和移动端调用,从而实现了底层业务逻辑的复用。
还有,这个架构强化了系统级功能。原来通用的系统级功能,由各个团队各自去提供,很多团队要么不提供,要么实现的方式不一样;现在的系统级功能,是由集中式的移动网关统一来提供,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强化这些系统级功能。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通信协议由HTTP升级为更安全的HTTPS,当后端服务有问题时,也可以通过网关进行事先的数据缓存,直接返回给App前端。比如说商品的详情数据,就很适合这样的处理。
所以,有了移动网关,整个App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团队分工也更明确了。在这里,移动团队主要负责移动网关,包括网关本身和各种过滤器的维护,他们可以针对移动端的特点,做各种系统级功能的优化;而业务团队,主要负责各自的业务逻辑,包括适配器和底层服务。移动团队和业务团队通过明确的适配接口进行协作,相互不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V3.0在V2.0分布式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化改造,实现了基础业务的复用;同时,通过移动网关落地系统级功能,实现了系统的平台化改造。
总的改造结果就是,解放了业务线,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移动端可以做大做强。
总结
今天,我分享了常见电商App服务端架构改造的演变案例。在这个例子中,架构经历了单体架构到分布式架构,再到SOA架构的变化过程,并且通过移动网关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台化。
本文由mdnice多平台发布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
相关推荐: 使用 React Three Fiber 和 GSAP 实现 WebGL 轮播动画
参考:Building a WebGL Carousel with React Three Fiber and GSAP 在线 demo github 源码 效果来源于由 Eum Ray 创建的网站 alcre.co.kr,具有迷人的视觉效果和交互性,具有可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