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 day1
今天的目标就是学懂,看懂每一步代码。
gin框架
gin框架就是go语言的web框架。框架你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库。里面有一堆封装好的工具,帮你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这样使得你可以关注业务本身,而在写代码上少费力。
快速入门:
先懂得这些概念:
1.什么是模块
Go模块(Go Module)是Go语言的包管理和依赖管理系统,自Go 1.11版本引入。它提供了一种管理Go项目依赖的机制,使得开发者可以在项目中明确指定所使用的外部依赖包的版本。这种机制确保了项目的构建是可重复的,同时也简化了包的共享和版本控制。
Go模块的特点
版本控制:Go模块支持语义版本控制(Semantic Versioning),每个模块的版本号清晰地反映了该版本的变更性质(如向后兼容的更新、新特性添加或大变更)。
依赖管理:通过go.mod文件,Go模块允许你为项目指定精确的依赖版本,包括直接依赖和间接依赖。
易于共享:Go模块使得共享和使用其他开发者编写的Go代码变得更加简单,只需通过import语句引入模块路径即可使用。
模块代理:Go 1.13引入了模块代理(Module Proxy)的概念,允许通过设置GOPROXY环境变量来指定模块下载源,加快模块下载速度,提高依赖管理的效率。
使用Go模块
要在项目中启用Go模块支持:
初始化模块:在项目根目录下执行go mod init 命令,这会创建一个go.mod文件。通常是项目的包名或代码库的路径。
添加依赖:通过import语句在代码中引入所需的包,然后运行go build、go test或go mod tidy等命令。Go工具会自动更新go.mod文件,并可能创建一个go.sum文件来存储依赖的确切版本和校验和。
升级和管理依赖:可以使用go get命令来添加、更新或移除依赖。go mod tidy命令会移除项目不再使用的依赖,并更新go.mod文件以反映当前的依赖状态。
Go模块的好处
项目隔离:每个项目可以有自己的依赖版本,不同项目之间的依赖版本不会相互冲突。
构建可重复性:由于所有依赖的版本都被精确记录,项目的构建结果在任何环境下都是一致的。
简化依赖管理:无需将第三方包的源代码直接包含在项目仓库中,通过go.mod文件管理依赖使项目结构更清晰,依赖更新更简单。
2.工作区是什么?
工作区(Workspace)是一个概念,它用于组织和管理一个或多个相关的项目或模块,使得这些项目或模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被开发和管理。在不同的编程环境和工具中,工作区的具体实现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对于Go语言来说,工作区的概念在Go 1.18版本中通过go.work文件被引入,主要用于管理和协调多个Go模块。
3.Go工作区的特点
多模块管理:Go工作区允许在一个共享的开发环境中同时处理多个Go模块。这对于开发大型项目或多个相互依赖的微服务非常有用。
本地协调:在工作区中,你可以本地修改多个模块,并且这些修改会被整个工作区中的其他模块所识别和使用,而不需要先将更改推送到远程仓库。
灵活的依赖管理:工作区使得跨模块的依赖管理变得更加灵活。你可以轻松地在本地模块之间进行更改,测试这些更改对其他模块的影响,然后再一次性提交所有的更改。
4.使用Go工作区
要在Go中创建一个工作区,你需要:
1.创建go.work文件:在工作区的根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go.work的文件。这个文件告诉Go工具链,哪些模块属于这个工作区。
2.指定工作区中的模块:在go.work文件中使用use关键字列出工作区包含的所有模块的路径。例如:
plaintext
Copy code
go 1.18
use (
./module-a
./module-b
)
3.开发和构建:在工作区根目录下执行Go命令(如go build、go test等)时,Go工具链会考虑到所有在go.work文件中指定的模块。
5.工作区的好处
简化本地开发:工作区简化了同时开发多个模块时的流程,特别是当这些模块相互依赖时。
提高生产力:无需频繁地推送和拉取远程仓库中的更改,开发者可以更快地测试和迭代。
灵活的测试:在提交更改之前,可以在本地环境中测试模块间的集成,确保所有更改都能协同工作。
快速入门解读:
D:goproject>mkdir ginlearn
D:goproject>cd ginlearn
D:goprojectginlearn>go work init
D:goprojectginlearn>mkdir helloworld
D:goprojectginlearn>cd helloworld
D:goprojectginlearnhelloworld>go mod init test.com/helloworld
go: creating new go.mod: module test.com/helloworld
D:goprojectginlearnhelloworld>cd ..
D:goprojectginlearn>go work use ./helloworld
解读:
创建一个新的项目目录
mkdir ginlearn:在D:goproject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ginlearn的新目录,这将作为新项目的根目录。
cd ginlearn:切换到刚创建的ginlearn目录,后续的操作都将在这个目录下进行。
初始化Go工作区
go work init:在当前目录(D:goprojectginlearn)初始化一个新的Go工作区,这会创建一个go.work文件。这个文件用于定义工作区内包含的Go模块,使得你可以在本地开发环境中轻松管理和协调多个模块。
创建并初始化一个新的Go模块
mkdir helloworld:在ginlearn项目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helloworld的子目录,用于存放一个新的Go模块。
cd helloworld:切换到helloworld目录,准备在这个目录下初始化新的Go模块。
go mod init test.com/helloworld:在当前目录(D:goprojectginlearnhelloworld)初始化一个新的Go模块,模块名为test.com/helloworld。这会创建一个go.mod文件,该文件描述了模块的名称和其他依赖信息。
将新模块添加到工作区
cd …:返回到ginlearn项目根目录。
go work use ./helloworld:将helloworld模块添加到工作区。这个命令更新go.work文件,包含对helloworld模块的引用。这样,当你在工作区根目录(D:goprojectginlearn)中运行Go命令时,Go工具链会考虑到helloworld模块。
安装gin
下载安装gin后,依赖是灰色的代表还没有使用它。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log"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hello",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gin.H{
"name": "hello",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
解读:
1.先导包
2.**gin.Default()**创建了一个Gin引擎实例r。Default方法返回一个默认的路由引擎,已经包括了Logger和Recovery中间件,这两个中间件可以帮助记录日志和管理panic,使得服务更加稳定。
3.
r.GET("/hello",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gin.H{
"name": "hello",
})
})
这是设置路由:
设置了一个路由/hello,用于处理GET请求。当访问这个路由时,会执行一个匿名函数,这个函数接受一个*gin.Context类型的参数ctx,它封装了请求的上下文信息。函数内部,使用ctx.JSON方法返回一个JSON响应,状态码为200,内容是一个包含”name”: “hello”键值对的JSON对象。
光是这样的理解我觉得还是很困难:再进一步解读:
要搞懂匿名函数的意义和ctx是什么。
匿名函数:
在Gin框架中,路由处理函数通常以匿名函数的形式提供。匿名函数允许你直接在路由定义中实现处理逻辑,而不需要单独定义一个函数。这种方式使得代码简洁且易于理解,特别是当处理逻辑相对简单时。
这里,r.GET(“/hello”, …)定义了一个处理HTTP GET请求的路由/hello。当这个路由被访问时,紧随其后的匿名函数就会被执行。
ctx(Context)
ctx是*gin.Context类型的实例,它是Gin框架提供的一个上下文对象,封装了当前HTTP请求的所有信息,以及对请求的响应操作的方法。你可以将ctx视为当前请求的上下文,通过它可以访问请求的数据(如查询参数、表单值、JSON请求体等),设置响应的数据,以及执行其他与请求处理相关的操作。
访问请求信息:比如,使用ctx.Query(“param”)来获取URL查询参数param的值,或者ctx.PostForm(“field”)来获取表单中名为field的字段值。
设置响应:在你的例子中,ctx.JSON(200, gin.H{“name”: “hello”})是使用ctx设置响应的一个例子。这条语句发送了一个HTTP状态码为200的响应,内容是一个JSON对象{“name”: “hello”}。gin.H是Gin提供的一个便利的方式来创建一个map,这个map会被自动转换为JSON。
最后启动HTTP服务器,监听8080端口。
路由 — 请求方法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log"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hello",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gin.H{
"name": "hello",
})
})
r.GET("/get",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get")
})
r.POST("/post",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post")
})
r.PUT("/put",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update")
})
r.DELETE("/delet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delete")
})
r.Any("/any",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Any")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
这个就说几个要点:
指定了路由的响应方法,你用其他的方法去访问这个路由,就会报404。
如果想一个路由可以支持所有的方法,那么就要用Any来进行设置。
如果想一个路由支持某几种方法,那就分别写这个路由的这几种方法的实现。
路由—URL
URL书写时,我们不需要关系scheme和authority这两部分,我们主要通过path和query两部分的书写来进行资源定位。
静态url:
r.POST("/user/find", func(ctx *gin.Context) {
})
路径参数,比如/user/find/:id
r.POST("/user/find/:id", func(ctx *gin.Context) {
param := ctx.Param("id")
ctx.JSON(200, param)
})
创建了一个路由/user/find/:id,其中:id是一个路径参数(path parameter),用于在URL路径中动态地表示数据(在这个例子中是用户的ID)。这种路由定义方式允许服务器接受包含特定ID的请求,如/user/find/123,其中123会被识别为ID的值。
param := ctx.Param(“id”):这行代码通过调用ctx.Param方法,从请求的URL路径中提取名为id的路径参数的值,并将这个值存储在变量param中。例如,如果请求的URL是/user/find/123,那么param的值将会是”123″。
*模糊匹配,比如/user/path
r.POST("/user/*path", func(ctx *gin.Context) {
param := ctx.Param("path")
ctx.JSON(200, param)
})
r.POST(“/user/path”, …)定义了一个路由规则,它可以匹配如/user/action、/user/settings/profile等任意以/user/开头的POST请求。**这里的path是一个动态部分,它会匹配这个位置及之后的所有路径。**
param := ctx.Param(“path”):这行代码通过ctx.Param方法从请求的URL中提取名为path的参数值。例如,如果请求的URL是/user/settings/profile,则param将包含settings/profile。
有一个点需要注意,就是两种动态方式,不能一起用,这里我说的一起用是前缀不能相同,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分组路由
v1 := r.Group("/v1")
{
v1.GET("find",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v1 find")
})
v1.GET("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v1 save")
})
}
v2 := r.Group("/v2")
{
v2.GET("find",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v2 find")
})
v2.GET("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v2 save")
})
}
这个思想对于业务上是很直观的,
比如一个程序版本是v1,那么对其的所有程序的编写那就是v1版本,当想提升版本的时候,总不可能去对v1进行改动,这里就采用了组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分组进行版本管理,可以看到上述例子还是非常的直观。
对于用户来说就是去改了一点点域名,由访问/v1而改去访问/v2
这种思想在分模块里面也是很好用的,比如我可以进行分组/user 和/goods。
请求参数
http://localhost:8080/user/save?id=11&name=zhangsan
比如我要获取这个里面的参数:?号后面的就是参数,这个显然是键值对的形式。
r := gin.D服务器托管网efault()
//http://localhost:8080/user/save?id=11&name=zhangsan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id := ctx.Query("id")
name := ctx.Query("name")
ctx.JSON(200, gin.H{
"id": id,
"name": name,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里是通过Query,来获取里面的参数,传参传的是key,返回值是value。
还可以通过GetQuery,这种方式相比Query的好处就是它有一个返回值是判断,
GetQuery(“address”),实际上我要访问的这个url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参数,那么返回值就是””和flase。这种在处理如果没有该字段那就进行处理这种场景也是很好用的。
ctx.DefaultQuery(“address”,“beijing”),这个就是如果不存在就会给个默认值这种用法。这个用法也是很常见的。
上面这种方法有它的不足,使用这几个方法,得到的返回值value都是string类型的。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直接返回上面参数,并且类型要符合要求,比如id那就是int,name那就是string。
回答是可以的,要通过结构体实现ctx.BindQuery(&struct)
type User struct {
Id int64 `form:"id"`
Name string `form:"name"`
}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var user User
err := ctx.BindQuery(&user)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
}
ctx.JSON(200, user)
})
err := r.Run()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个结构体中的tag标签也是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得参数与结构体里面的属性绑定起来,这样返回到结构体中的数据,那不就是有数据类型了 ,也就达到了要求。
但是更推荐使用ShouldBindQuery
再来看看这个例子
type User struct {
Id int64 `form:"id"`
Name string `form:"name"`
Address string `form:"address" binding:"required"`
}
这个多加的binding:required表示在绑定的时候这个字段是必须的。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var user User
err := ctx.ShouldBindQuery(&user)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
}
ctx.JSON(200, user)
})
err := r.Run()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现在调用的话,虽然结果不会错(状态码是对的),但是在ide环境上是会报错的,原因也是很简单,那就是Address属性是必须的,但是代码中并没有发生address的值绑定。
但是如果在加了这个标签的情况下,那就会发生错误,状态码直接400,而且返回值你会发现好像不是Json类型了。
总结:
一般用ShouldBindQuery,因为这种更方便,就算ide报了错,在结果上是不会产生影响的。ide上的错误处理又非常的容易。
两个方法如果属性都对应的上,那么确实是会出现两种方式都可以的情况。
数组参数
传数组类型的参数是这么来传
http://localhost:8080/user/save?address=Beijing&address=shanghai
传参的时候传相同的参数名 ,只是值不同,值相同也是可以的。
理解:
这个URL相当于前端,后端我们就是要用个数组去接收value,现在我们的关注点就是怎么用数组接。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http: //localhost:8080/user/save?address=Beijing&address=shanghai
address := ctx.QueryArray("address")
ctx.JSON(200, address)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里采用了QueryArray,返回值是string类型的切片。
同理可以使用GetQueryArray,有个判断的功能。
注意这个就没有Default的功能。
仍然可以实现绑定功能。
type User struct {
Id int64 `form:"id"`
Name string `form:"name"`
Address []string `form:"address" binding:"required"`
}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var user User
ctx.ShouldBindQuery(&user)
ctx.JSON(200, user)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map参数
先看map传参时,url的格式是如何传的。
http://localhost:8080/user/save?addressMap[home]=Beijing&addressMap[company]=shanghai
现在我们要关注的就是后端怎么去接收这样的参数。
主要是通过ctx.QueryMap(map名)来实现的,对于上面参数,[]里面的就是key,=就是value。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addressMap := ctx.QueryMap("addressMap")
ctx.JSON(200, addressMap)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map不支持绑定的方式去拿。
只能通过QueryMap
Post请求参数
post一般针对的是表单参数和Json参数。
所以要发送的是Post请求。
这个例子是获取Form表单的参数
用的一般是PostForm,当然也有Get前缀的方法和Default前缀的方法,这个在前面也学习过,一种是带判断,一种是带默认值。
怎么理解数组参数,就是一个key有多个value。这就是数组。
r := gin.Default()
r.POS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id := ctx.PostForm("id")
name := ctx.PostForm("name")
address := ctx.PostFormArray("address")
addressMap := ctx.PostFormMap("addressMap")
ctx.JSON(200, gin.H{
"id": id,
"name": name,
"address": address,
"addressMap": addressMap,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当然也是可以使用结构体绑定,这里绑定就是单纯的ShouldBind(&user)
r := gin.Default()
r.POS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var user User
ctx.ShouldBind(&user)
ctx.JSON(200, user)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但是有同样的问题,map同样获取不到。如果你一定要这个user里面的map有值,你只能直接去通过QueryMap单独获取了然后对user结构体的map字段赋值,然后再进行响应设置。
Json参数
这种获取参数可以采用绑定的形式
r := gin.Default()
r.POS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var user User
ctx.ShouldBindJSON(&user)
ctx.JSON(200, user)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里在知道是Json数据的情况下最好使用ShouldBindJSON
路径参数
这里有一个问题:
type User struct {
Id int64 `form:"id"`
Name string `form:"name"`
Address []string `form:"address" binding:"required"`
AddressMap map[string]interface{} `form:"addressMap"`
}
这里说的是关于映射关系:
比如我访问的时候:
{
"Id": 11,
"Name": "zhangsan",
"Address": [
"beijing",
"shanghai"
],
"AddressMap": {
"home":"beijing"
}
}
我的json数据我突然改了Address改为Addressess,这显然肯定就映射不到了。
这里我们想当然的去更改结构体里面的标签,想通过form标签的修改从而使得Address和addressess又匹配上。但是你这么做你就会发现还是匹配不上:这里说说原理:
这是因为实际上这个匹配关系根form标签没什么关系,这里默认情况下Json是将字段名转成小写实现了匹配,这里要想实现匹配,那么用的标签就不是form而是使用json标签来做修改。
这是用json匹配的一个重点。
路径参数:
r := gin.Default()
r.POST("/user/save/:id/:name", func(ctx *gin.Context) {
id := ctx.Param("id")
name := ctx.Param("name")
ctx.JSON(200, gin.H{
"id": id,
"name": name,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个其实也讲过,就是利用Param从url里提取参数,然后进行返回。
也可以用绑定的形式去获取。
这个有个要点,要加上uri的tag。不然ShouldBindUri(&user)进行绑定时找不到它要对应的属性。
uri:“id” 这样的tag。
简单情况下就用param。复杂用tag
文件参数
用的MultipartFor
r := gin.Default()
r.POS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form, err1 := ctx.MultipartForm()
if err1 != nil {
log.Fatalln(err1)
}
value := form.Value
files := form.File
for _, fileArray := range files {
for _, v := range fileArray {
ctx.SaveUploadedFile(v, "./"+v.Filename)
}
}
ctx.JSON(200, value)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我看的时候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form, err1 := ctx.MultipartForm():从请求中解析多部分表单数据。这个方法返回两个值:一个multipart.Form对象和一个可能的错误。如果解析过程中出现错误,错误会被记录,并通过log.Fatalln(err1)输出。
value := form.Value:form.Value包含了所有表单的文本字段(键值对)。这些是非文件字段。
files := form.File:form.File包含了所有上传的文件,这些文件被组织为一个映射,其中键是表单字段名,值是对应的一组文件。
一组文件的理解:
不是文件夹:在这个上下文中,“一组文件”指的是用户通过单个表单字段上传的多个文件,而不是指一个文件夹或目录。这些文件以列表(Slice)的形式存在,每个列表项代表一个文件。
这个就是非常字面的意思,比如一个file1(key),它可以有多个value(别问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允许用户为同一个字段名(在这个例子中是file1)选择多个文件进行上传。这意味着对于这个字段名file1,可以上传多个文件,比如1.png, 2.png等。。所以一个key就代表了一个文件组,里面的文件以slice的形式存在,所以才需要先遍历for range 所有的文件组,然后才是遍历这个文件组里面的文件。
现在我正式来解读这段代码:
form, err1 := ctx.MultipartForm()
这个就是直接从请求中解析多部分得表单数据。会得到一给multipart.Form对象。
对这个对象调用这两个字段value := form.Value
files := form.File
两个都是获取得map。
value是map[string][]string类型的,代表了所有非文件的表单key和value的映射,并且这里也考虑到了key相同而且value有几个的情况,这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前面说到的json数组参数。
files是map[string]*[]FileHeader类型的,代表了文件组里面一层就是文件组中的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要搞for循环的原因。
for _, fileArray := range files {
for _, v := range fileArray {
ctx.SaveUploadedFile(v, "./"+v.Filename)
}
}
外循环
for _, fileArray := range files:这个循环遍历files映射中的每个条目。每次迭代,fileArray会被赋值为与当前字段名相关联的文件数组(或说是切片)。这意味着,如果你的表单允许用户在多个不同的字段上传文件,这个循环会依次处理每个字段上传的所有文件。
内循环
for _, v := range fileArray:对于每个字段名对应的文件数组,这个内部循环会遍历数组中的每个文件。在每次迭代中,v被赋值为当前的文件,它是一个*multipart.FileHeader实例,代表一个上传的文件。
文件保存
ctx.SaveUploadedFile(v, “./”+v.Filename):对于每个文件v,这行代码调用SaveUploadedFile方法将它保存到服务器上。第一个参数是文件(*multipart.FileHeader类型),第二个参数是保存路径。这里使用”./”+v.Filename作为保存路径,意味着文件将被保存在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当前工作目录下,文件名与上传时使用的文件名相同。
响应
所谓响应就是客户端请求发过来了,服务器给客户端返回什么东西。
gin中响应有多种方式(看需求选择):
1.string方式: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String(200, "this is %s", "ms string value")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2.Json方式,前面用的一直是json形式。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JSON(200, gin.H{
"name": "666",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3.xml方式,这个结构上和json类似
相较于json,就只是改个函数调用,值得格式都是一样。
只是xml不像json搞得键值对,而是这种形式666,key直接括起value。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XML(200, gin.H{
"name": "666",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当然也可以自行定义结构体,但是注意要 打标签xml:"id"
4.文件方式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File("文件路径")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这个如果你用浏览器去访问,那其实就是下载
如果改成ctx.FileAttachment(”文件路径“,“下载的时候改文件的名字”)
5.设置http响应头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Header("test","ms")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test是key,ms是value
这个就是用来在响应的时候更改头信息。
6.重定向
就是在访问的时候跳转到另一个地方去。
注意这个用状态码不能用200,只能用301,这个在http包下是http.StatusMovedPermanently
r := gin.Default()
r.GET("/user/save", func(ctx *gin.Context) {
ctx.Redirect(http.StatusMovedPermanently,"https://www.baidu.com")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后面第二个参数就是重定向后的地址。就实现跳转到百度了。
7.YAML方式
用法和json一样的。就是函数改成YAML
这种格式只是有时候对这种格式有需求的时候就可以用。
8.还可以返回protoBuf格式。
模板渲染
模板是golang语言的一个标准库,使用场景很多,gin框架同样支持模板。
1.基本使用
r := gin.Default()
r.LoadHTMLFiles("./templates/index.tmpl")
r.GET("/index", func(ctx *gin.Context) {
ctx.HTML(200, "index.tmpl", gin.H{
"title": "hello template",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1.先加载模板,就是模板的路径
2.然后还是构造get请求,访问的路由是/index,处理函数。是在响应的时候返回HTML,第二个参数就是使用模板,直接写模板的名字,然后就是传入占位符的参数,这里串了一个结构体进去,与占位符title完成映射。
2.多个模板渲染
如果有多个模板。可以统一进行渲染。
就是templates这个文件夹下,可能有多个模板文件。
想要同时使用多个,比如两个,仍然可以使用r,LoadHTMLFiles函数。直接在后面打个逗号再多加载一个模板,然后再针对这个模板写一个Get请求时的响应方式即可。
r := gin.Default()
r.LoadHTMLFiles("./templates/index.tmpl","./templates/user.tmpl")
r.GET("/index", func(ctx *gin.Context) {
ctx.HTML(200, "index.tmpl", gin.H{
"title": "hello template",
})
})
r.GET("/user", func(ctx *gin.Context) {
ctx.HTML(200, "user.tmpl", gin.H{
"title": "hello user template",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如果模板再多一点,那加载模板就要写一堆,这里还有方法:
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
加载模板的函数改成这个:r.LoadHTMLGlob(“./templates/“) 加载templates下面的所有模板。
这种方法有注意事项。如果templates里面还有一个文件夹里面还有模板,那么这种情况叫做加载子模板,这个时候就要用./templates//*代表子模版,不然就会报错
自定义模板函数
啥时候用:当我们想对模板进行一些处理时用。这样能够使用起来更加的便捷。
实现也非常容易,但是注意这个要在加载模板之前完成。要先定义后加载。
模板: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title>gin_templates/title>
/head>
body>
{{.title | safe}}
/body>
/html>
r := gin.Default()
r.SetFuncMap(template.FuncMap{
"safe": func(str string) template.HTML {
return template.HTML(str)
},
})
// 模板解析,解析templates目录下的所有模板文件
r.LoadHTMLGlob("templates/**")
r.GET("/index", func(c *gin.Context) {
// HTML请求
// 模板的渲染
c.HTML(http.StatusOK, "index.tmpl", gin.H{
"title": "跳转到其他地方",
})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
首先具体说说自定义模板函数有什么用:
从模板文件就可以看出来,主函数只是实现。
在提供的HTML模板文件中,{{.title | safe}}使用了一个占位符title。这里,title是模板渲染时传入的数据的一部分,可以被动态替换。| safe表示在渲染title变量时,会通过名为safe的函数进行处理。这个函数的目的是将传入的字符串标记为安全的HTML,不会被自动转义。
总的来说这个模板函数的作用就是在你使用模板的时候,你要传参,那么这个函数就可以对传入的这个参数进行处理,这个参数在模板中的体现就是这个占位符。
{{.title | safe}}这里就注意下这种格式。
然后就是函数实现:
r.SetFuncMap(template.FuncMap{
"safe": func(str string) template.HTML {
return template.HTML(str)
},
})
参数对于这个函数就是str,然后返回值是一个HTML类型的。
“title”: “跳转到其他地方”,
正常来说那就直接对这个进行打印了,因为这就是一个字符串。但是经过这个处理函数处理之后,就会进行转义变成HTML格式的。
静态文件处理:
如果在模板中引入静态文件,比如样式文件index.css
模板文件为这样: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title>gin_templates/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index.css">
/head>
body>
{{.title}}
/body>
/html>
这里就引入了样式表,但是显然这个路径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static/css/index.css才行
但是这里我就要这样做,看看有什么方法进行处理。
我要想办法让他能够找到这个正确的路径,这里的做法:
用了静态加载
r.Static(“映射“,“映射到正确的目录”)
r.Static("/css", "./static/css")
这里就相当于对这个css做了映射。
简而言之就是前者是我在模板里面用的,后者就是实际这个文件所在的目录。
甚至可以直接指定正确的文件在哪个目录。
会话
会话涉及到cookie和session的使用。
cookie
1、设置cookie
func (c *Context) SetCookie(name, value string, maxAge int, path, domain string, secure, httpOnly bool)
name:cookie名
value:cookie值
maxAge:有效时间
path:cookie路径
domain:cookie作用域
secure:这个用来设置cookie只能用https发送给服务器
httpOnly:设置cookie不能被js获取到
r := gin.Default()
r.GET("/cookie", func(c *gin.Context) {
// 设置cookie
c.SetCookie("site_cookie", "cookievalue", 3600, "/", "localhost", false, true)
})
err := r.Run(":8080")
if err != nil {
log.Fatalln(err)
}
直接使用SetCookie函数,然后把那些参数都填好就完成了cookie的设置。
既然可以设置那就可以读取cookie。
2.读取cookie(根据cookie的名字读取)
就是通过data,err:=ctx.Cookie(“name”)来实现,err一般就是你访问的cookie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时候就会报错了。
读出来是cookie的value
3.删除cookie。
通过将cookie的MaxAge设置为-1达到删除cookie的目的,所以这还是用到了setcookie函数。别的都不用动,动这个Maxage字段就完成了实现。
调用之后你去浏览器里f12看,就会发现那个cookie不见了
Session
在gin框架中,我们可以依赖gin-contrib/sessions中间件处理session
安装session包
go get github.com/gin-contrib/sessions
看例子:
r := gin.Default()
// 创建基于cookie的存储引擎,secret 参数是用于加密的密钥
store := cookie.NewStore([]byte("secret"))
// 设置session中间件,参数mysession,指的是session的名字,也是cookie的名字
// store是前面创建的存储引擎,我们可以替换成其他存储引擎
r.Use(sessions.Sessions("mysession", store))
r.GET("/hello", func(c *gin.Context) {
// 初始化session对象
session := sessions.Default(c)
// 通过session.Get读取session值
// session是键值对格式数据,因此需要通过key查询数据
if session.Get("hello") != "world" {
fmt.Println("没读到")
// 设置session数据
session.Set("hello", "world")
session.Save()
}
c.JSON(200, gin.H{"hello": session.Get("hello")})
})
r.Run(":8080")
虽然注释的很清楚了,但是我心中有一些疑问:
这里从知识方面再解读:
Session在Web应用中是用来持久化用户状态的一种机制。当用户与应用交互时,HTTP协议本身是无状态的,意味着服务器默认情况下不会记住用户之前的操作。Session通过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特定的信息来跨多个请求保持状态,而这些信息通过客户端的Cookie来引用。
当我们说“这些信息通过客户端的Cookie来引用”时,我们是指Session机制如何在客户端(例如,用户的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维持状态信息的关联。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1. 服务器创建Session
当用户第一次访问应用时,服务器为该用户创建一个Session。这个Session包含一个唯一的标识符(通常称为Session ID)和与该用户相关的任何状态信息。
2. 发送Session ID到客户端
一旦Session创建完毕,服务器会将Session ID发送到客户端,方法是设置一个Cookie。这个Cookie包含Session ID,并随着HTTP响应一起发送回用户的浏览器。
3. 客户端存储Session ID
用户的浏览器接收到这个Cookie后,会将其存储起来。在之后的每次请求中,浏览器都会自动将这个Cookie(即包含Session ID的Cookie)随请求一起发送到服务器。
4.服务器识别Session
对于接下来的每一个请求,服务器通过请求中携带的Cookie中的Session ID,识别出是哪个用户发起的请求。服务器然后可以查找对应的Session数据,进而访问该用户的状态信息。
5. 状态信息的引用
这里,“通过客户端的Cookie来引用”实际上是指,客户端的Cookie(具体来说,是Cookie中的Session ID)被用作在服务器上查找特定Session数据的键。换句话说,客户端的Cookie(Session ID)为服务器提供了一个引用或索引,服务器用它来找到存储的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包含了用户特定的数据(如登录状态、购物车内容等)。
结论
因此,尽管状态信息(Session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客户端的Cookie(携带Session ID)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服务器能够为不同的用户请求匹配到正确的Session,从而“记住”用户的状态跨多个请求。这是一种在无状态的HTTP协议上实现状态保持的常用技术。
现在看这个代码压力就不大了。
cookie.NewStore([]byte(“secret”))创建一个基于Cookie的Session存储引擎,其中”secret”是用于加密Cookie的密钥,以保护Session数据的安全。
sessions.Sessions(“mysession”, store)中间件被添加到Gin应用中,其中”mysession”是Session(同时也是Cookie)的名字。这个中间件负责处理所有通过Gin路由的请求,为它们提供Session支持。
处理请求和操作Session
sessions.Default获取当前请求的Session对象。
session.Get(“hello”)尝试从Session中读取键为”hello”的值。如果这是用户的第一次请求或者Session中没有设置该值,结果将为nil。
如果session.Get(“hello”)的结果不是”world”,则**通过session.Set(“hello”, “world”)在Session中设置值,并调用session.Save()**来确保更改被保存。这些更改将被存储在服务器端的Session存储中,并通过客户端的Cookie来引用。
c.JSON(200, gin.H{“hello”: session.Get(“hello”)})返回一个JSON响应,其中包含了从Session中读取的”hello”键的值。
多session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contrib/sessions"
"github.com/gin-contrib/sessions/cookie"
"github.com/gin-gonic/gin"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store := cookie.NewStore([]byte("secret"))
sessionNames := []string{"a", "b"}
r.Use(sessions.SessionsMany(sessionNames, store))
r.GET("/hello", func(c *gin.Context) {
sessionA := sessions.DefaultMany(c, "a")
sessionB := sessions.DefaultMany(c, "b")
if sessionA.Get("hello") != "world!" {
sessionA.Set("hello", "world!")
sessionA.Save()
}
if sessionB.Get("hello") != "world?" {
sessionB.Set("hello", "world?")
sessionB.Save()
}
c.JSON(200, gin.H{
"a": sessionA.Get("hello"),
"b": sessionB.Get("hello"),
})
})
r.Run(":8080")
}
配置多Session中间件:r.Use(sessions.SessionsMany(sessionNames, store))向Gin引擎添加一个中间件,该中间件配置了多个Session。sessionNames := []string{“a”, “b”}定义了两个Session的名称”a”和”b”,这些Session将使用前面创建的cookie存储引擎。
设置路由和处理函数:
在GET /hello路由的处理函数中,使用sessions.DefaultMany(c, “a”)和sessions.DefaultMany(c, “b”)分别获取名为”a”和”b”的Session实例。然后就可以对Session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
检查每个Session中是否存在键”hello”,如果不存在或值不匹配,则分别设置它们的值为”world!“和”world?”,并保存更改。
最后,响应包含了从两个Session中获取到的”hello”键的值,展示了如何在同一个请求中独立管理多个Session。
也可以把Session存储在数据库中,比如redis。
中间件
在Gin框架中,中间件(Middleware)指的是可以拦截http请求-响应生命周期的特殊函数,在请求-响应生命周期中可以注册多个中间件,每个中间件执行不同的功能,一个中间执行完再轮到下一个中间件执行。
换句话说就是:请求发过来要穿过中间件,响应返回也要通过穿过中间件。
中间件的常见应用场景如下:
请求限速
api接口签名处理
权限校验
统一错误处理
Gin支持设置全局中间件和针对路由分组设置中间件,设置全局中间件意思就是会拦截所有请求,针对分组路由设置中间件,意思就是仅对这个分组下的路由起作用。
1.中间件的使用
从这个gin.Default的源码可以看出:
func Default() *Engine {
debugPrintWARNINGDefault()
engine := New()
engine.Use(Logger(), Recovery())
return engine
}
发现了创建中间件,然后调用中间件这样的操作。这里就使用了两个中间件一个Logger一个是Recovery
r := gin.New()
// 通过use设置全局中间件
// 设置日志中间件,主要用于打印请求日志
r.Use(gin.Logger())
// 设置Recovery中间件,主要用于拦截paic错误,不至于导致进程崩掉
r.Use(gin.Recovery())
r.GET("/test", func(ctx *gin.Context) {
panic(errors.New("test error"))
})
r.Run(":8080")
这里在请求中报了一个panic,如果用了中间件,那么就不会导致我们的程序启动服务器托管网不起来,会发现状态码是500,但是如果你没有用Recovery中间件,没有拦截panic错误,那么就会直接崩掉,你去访问这个路由会发现路由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服务器都没启动起来。
里面还用到了一个日志中间件,会打印日志。
中间件有啥好处:就是利用这些功能提供很大的便捷。
2.自定义中间件
可以去看看我们用的中间件有什么特征:
func Logger() HandlerFunc {
return LoggerWithConfig(LoggerConfig{})
}
可以发现就是一个返回了HandlerFunc类型的函数。我们实际上就是去开发这个函数。可以看到内部返回了一个函数,我们自定义的目标就是去实现这样的内部返回函数。
比如我这里也来一个
func Logger() gin.HandleFunc{
return func(c *gin.Context){
fmt.Println("my custom midd)
}
}
然后直接主函数里面调用use就可以了。这样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中间件的自定义。调用之后由于前面说过,请求会穿过中间件,那么我这个中间件在遇到请求的时候就会工作起来,然后打印一个my custom midd
package main
// 导入gin包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log"
"time"
)
// 自定义个日志中间件
func Logger() gin.HandlerFunc {
return func(c *gin.Context) {
t := time.Now()
// 可以通过上下文对象,设置一些依附在上下文对象里面的键/值数据
c.Set("example", "12345")
// 在这里处理请求到达控制器函数之前的逻辑
//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或者控制器处理函数,具体得看注册了多少个中间件。
c.Next()
// 在这里可以处理请求返回给用户之前的逻辑
latency := time.Since(t)
log.Print(latency)
// 例如,查询请求状态吗
status := c.Writer.Status()
log.Println(status)
}
}
func main() {
r := gin.New()
// 注册上面自定义的日志中间件
r.Use(Logger())
r.GET("/test", func(c *gin.Context) {
// 查询我们之前在日志中间件,注入的键值数据
example := c.MustGet("example").(string)
// it would print: "12345"
log.Println(example)
})
// Listen and serve on 0.0.0.0:8080
r.Run(":8080")
}
我觉得我第一次看不懂主要出现在纠结这个c.Next()的问题。下面详细解读:
调用c.Next()确实会将控制权传递给后续的处理链,通常是业务逻辑处理函数。然而,c.Next()的调用方式确实有点类似于”中断”或”钩子”的概念,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中间件模式”的实现,它允许在请求的前后执行特定的代码。
如何理解c.Next()和中间件的工作机制?
当Gin处理一个请求时,它会按照中间件和路由处理函数注册的顺序构建一个调用栈。每个中间件会被依次调用,直到调用栈中的最后一个函数(通常是实际的业务逻辑处理函数)。c.Next()在中间件中的作用是将控制权传递给调用栈中的下一个函数。
在c.Next()之前的代码:这部分代码在请求达到业务逻辑处理函数之前执行。 可以用于设置一些预处理条件,比如记录请求开始的时间、检查请求头部等。
调用c.Next():这个调用启动了调用栈中的下一个中间件或者路由处理函数的执行。如果没有更多的中间件或处理函数,Gin将开始逐步回溯调用栈。
在c.Next()之后的代码:这部分代码在所有后续的中间件和业务逻辑处理完成之后执行。这是处理请求后的逻辑,如记录处理时间、发送监控指标、记录响应状态等。
中间件的执行流程
假设有中间件A和中间件B,以及最终的业务处理函数C:
中间件A的c.Next()之前的代码执行。
中间件B的c.Next()之前的代码执行。
业务处理函数C执行。
中间件B的c.Next()之后的代码执行。
中间件A的c.Next()之后的代码执行。
如果中间件B中没有c.Next这个流程会怎样?
中间件A的c.Next()之前的代码执行。
中间件B的c.Next()之前的代码执行。
在这一步,由于中间件B没有调用c.Next(),请求处理流程在此中断,不会继续传递到业务处理函数C或任何后续的中间件。
业务处理函数C不会被执行。
因为中间件B没有传递控制权,所以即使有业务逻辑定义在C中,它也不会得到执行。
中间件B的c.Next()之后的代码不会执行。
由于c.Next()未被调用,所以实际上并没有进入到B中间件的“之后”阶段。
中间件A的c.Next()之后的代码也不会执行。
同样,由于请求处理流程在B中被中断,所以A中间件的后续逻辑也不会被执行。
所以c.Next这个流程是很重要的,我也不用去考虑多了,因为一旦有这种情况,后面都指向终端。没有这个调用那么处理流程就会提前终止。
现在再来分析代码逻辑:
r.GET("/test", func(c *gin.Context) {
// 查询我们之前在日志中间件,注入的键值数据
example := c.MustGet("example").(string)
// it would print: "12345"
log.Println(example)
})
1.这里先发送到/test路由的请求。
2.然后由于设置了中间件,所以会先到中间件函数。
中间件函数中的c.Next之前的就会先执行。
t := time.Now()
c.Set("example", "12345")
记录当前的时间,然后在gin的上下文中设置一个键值对”example”: “12345”
然后调用c.Next():此时,控制权被传递给调用栈中的下一个中间件或处理函数。在这个例子中,下一个处理函数是/test路由的处理函数。
- 执行路由处理函数
c.MustGet(“example”)从Gin的上下文中检索键名为”example”的值。这个值是在之前执行的日志中间件中设置的。MustGet方法会返回一个interface{}类型的值,所以我们通过类型断言(string)将其转换为string类型。如果键名”example”不存在,MustGet会引发panic,因此使用它时需要确保该键确实存在。
打印获取的值:如果一切顺利,example变量应该包含字符串”12345″,这个值接着被打印到日志中。
4.中间件后置处理
计算延迟:计算从请求开始到现在的总耗时latency,并通过log.Print(latency)打印出来。
记录状态码:获取并打印响应的HTTP状态码status。
- 响应发送
此时,所有处理均已完成,Gin框架将生成的响应发送给客户端。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
目录 阅读本文你将会知道 线性规划简介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 一般型转标准型 线性规划的松弛形 标准型转松弛形 单纯形算法 基本可行解 如何判断最优 旋转操作 如何通过旋转更新解? 退化与布兰德规则 基本不可行解 单纯形算法的几何意义 单纯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