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结postgresql和mysql的优劣势
MySQL |
PostgreSQL |
最重要的引擎InnoDB很早就由Oracle公司控制。目前整个MySQL数据库都由Oracle控制。 |
BSD协议,没有被大公司垄断。 |
对复杂查询的处理较弱,查询优化器不够成熟 |
很强大的查询优化器,支持很复杂的查询处理。 |
只有一种表连接类型:嵌套循环连接(nested-loop),不支持排序-合并连接(sort-merge join)与散列连接(hash join) |
都支持 |
性能优化工具与度量信息不足 |
提供了一些性能视图,可以方便的看发生在一个表和索引上的select、delete、update、insert统计信息,也可以看到cache命中率。网上有一个开源的pgstatspack工具 |
InnoDB的表和索引都是按相同的方式存储。也就是说表都是索引组织表。这一般要求主键不能太长而且插入时的主键最好是按顺寻递增,否则对性能有很大影响 |
不存在这个问题 |
大部分查询只能使用表上的单一索引;在某些情况下,会存在使用多个索引的查询,但是查询优化器通常会低估其成本,它们常常比表扫描还要慢 |
不存在这个问题 |
表增加列,基本上是重建表和索引,会花很长时间。 |
表增加列,只是在数据字典中增加表定义,不会重建表 |
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功能有限。可用来编写存储过程、触发器、计划事件以及存储函数的语言功能较弱 |
除支持pl/pgsql写存储过程,还支持perl、python、Tcl类型的存储过程:pl/perl,pl/python,pl/tcl。也支持用C语言存储过程。 |
不支持Sequence |
支持 |
不支持函数索引,只能在创建基于具体列的索引。不支持物化视图 |
支持函数索引,同时还支持部分数据索引,通过规则系统可以实现物化视图的功能 |
执行计划并不是全局共享的,仅仅在连接内部是共享的 |
执行计划共享 |
MySQL支持的SQL语法(ANSI SQL标准)的很小一部分。不支持递归查询、通用表表达式(Oracle的with语句)或者窗口函数(分析函数)。 |
都支持 |
不支持用户自定义类型或域(domain) |
支持 |
对于时间、日期、间隔等时间类型没有秒以下类别的存储类型 |
可以精确到秒以下 |
身份验证功能是完全内置的,不支持操作系统认证、PAM认证,不支持LDAP以及其他类似的外部身份验证功能 |
支持OS认证、Kerberos 认证、Ident的认证、LDAP认证、PAM认证 |
不支持database link。有一种叫做Federated的存储引擎可以作为一个中转将查询语句传递到远程服务器的一个表上,不过,他功能很粗糙并且漏洞很多 |
有dblink,同时还有一个dbi-link的东西,可以连接到oracle和mysql上 |
MySQL Cluster可能与你的想象有较大差异。开源的cluster软件较少。复制(Replication)功能是异步的,并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它是单线程的(single-threaded),因此一个处理能力更强的Slave的恢复速度也很难跟上处理能力相对较慢的Master |
有丰富的开源cluster软件支持 |
explain看执行计划的结果简单 |
explain返回丰富的信息 |
类似于ALTER TABLE或CREATE TABLE一类的操作都是非事务性的。它们会提交未提交的事务,并且不能回滚也不能做灾难恢复 |
DDL也是有事务的 |
2.总结PostgreSQL二进制安装和编译安装
PostgreSQL可以通过二进制安装和编译安装两种方式进行部署和安装。
- 二进制安装:
- 下载二进制文件:从PostgreSQL官方网站(https://www.postgresql.org/download/)下载适用于您操作系统的二进制发行版。
- 安装二进制文件:运行二进制安装程序,并按照安装向导的指示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您只需选择安装位置、设置数据库超级用户密码等基本配置信息。
- 配置环境变量:将PostgreSQL的可执行文件路径添加到系统的PATH环境变量中,以便您可以在命令行或脚本中直接使用PostgreSQL命令。
- 启动和配置数据库:根据安装向导的提示,启动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并进行必要的配置,如监听地址、端口号、数据目录等。
- 编译安装:
- 下载源代码:从PostgreSQL官方网站(https://www.postgresql.org/download/)下载源代码压缩包。
- 安装编译工具:确保您的操作系统已经安装了编译所需的工具和库,如GCC编译器、make命令等。
- 解压源代码:将源代码压缩包解压到您选择的目录中。
- 配置编译选项:进入源代码目录,运行
./configure
命令,可以根据需要指定一些编译选项,如安装路径、编译器选项等。 - 编译和安装:运行
make
命令进行编译,然后运行make install
命令进行安装。这将会将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和相关文件复制到指定的安装路径中。 - 配置环境变量:同样,将PostgreSQL的可执行文件路径添加到系统的PATH环境变量中。
- 启动和配置数据库:按照二进制安装的方式,启动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并进行必要的配置。
无论是二进制安装还是编译安装,安装完成后,您可以使用PostgreSQL的客户端工具(如psql)连接到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请记住,在安装和配置过程中,确保遵循官方文档和指南以获取最佳的安装结果。
3.总结PostgreSQL服务管理相关命令pg_ctl和pgsql命令选项及示例和不同系统的初始化操作
- PostgreSQL服务管理命令
pg_ctl
:
-
pg_ctl start
:启动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 -
pg_ctl stop
:停止正在运行的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 -
pg_ctl restart
:重启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 -
pg_ctl reload
:重新加载配置文件,不停止数据库服务器。 -
pg_ctl status
:检查数据库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
pg_ctl promote
:将一个热备份的从服务器提升为主服务器。
- PostgreSQL客户端命令
psql
:
-
psql -U username dbname
:以指定的用户名连接到指定的数据库。 -
psql -l
:列出当前数据库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库。 -
psql -c "SQL statement"
:执行指定的SQL语句并返回结果。 -
psql -f filename
:从文件中执行SQL命令。 -
psql -h hostname -p port -U username -d dbname
:在非默认主机、端口、用户名和数据库上进行连接。
总结起来,pg_ctl
命令用于启动、停止和管理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而psql
命令用于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初始化操作略有差异,但通常都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管理工具或者命令行进行管理和操作。
4.总结PostgreSQL数据库结构组织
PostgreSQL数据库的结构组织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用于存储和组织相关数据表、视图、函数、触发器等对象。通过数据库,可以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应用或者逻辑进行分隔和管理。
- 模式(Schema):模式是数据库中对象的命名空间,用于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对对象进行逻辑分组和隔离。每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多个模式,而模式又可以包含各种对象,如表、视图、函数等。模式提供了更好的组织和管理数据库对象的方式。
- 表(Table):表是数据库中最常见的对象,用于存储数据。每个表由一系列列组成,每列定义了表中存储的数据类型。表可以包含行,每一行代表一个数据记录。
- 视图(View):视图是虚拟的表,它基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或其他视图的查询结果。视图可以隐藏底层表的复杂性,提供简化的、特定需求的数据访问接口。
- 索引(Index):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用于加快对表中数据的查询速度。通过创建索引,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定位和检索数据。
- 序列(Sequence):序列是一种数据库对象,用于生成唯一的、递增或递减的数值序列。序列通常用于为表的主键提供唯一标识符。
- 函数(Function):函数是一段可重复使用的代码,接收输入参数并返回结果。函数可以在数据库中定义,并可以被查询语句、触发器等调用和使用。
- 触发器(Trigger):触发器是与表相关联的特殊函数,当表上的某个事件(如插入、更新、删除)发生时,触发器会自动执行。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结构组织,可以建立清晰的数据库模型,提高数据的组织性、可扩展性和性能。
5.实现PostgreSQL远程连接,输入密码和无密码登陆
要实现 PostgreSQL 的远程连接,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 确保 PostgreSQL 配置文件允许远程连接。在 PostgreSQL 的配置文件
postgresql.conf
中,找到listen_addresses
参数,并将其设置为'*'
,表示接受来自任意 IP 地址的连接请求。 - 确保防火墙允许 PostgreSQL 的访问。打开服务器的防火墙配置,确保端口号(默认为 5432)对外开放。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更改 PostgreSQL 的默认端口号。
- 配置 PostgreSQL 的
pg_hba.conf
文件以允许远程连接。在该文件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规则,控制哪些主机可以使用密码或无密码进行连接。
- 如果要使用密码进行远程连接,请找到
pg_hba.conf
文件,并添加类似以下规则:
host all all md5
这表示任何来自指定 IP 地址的主机都可以使用密码进行连接,并使用 MD5 加密进行验证。当连接时,将需要提供密码。
- 如果要允许无密码连接,请添加类似以下规则:
host all all trust
这表示任何来自指定 IP 地址的主机都可以无需密码直接连接到 PostgreSQL。
- 重启 PostgreSQL 服务,使配置生效。
完成上述操作后,你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远程连接:
- 使用密码登录:在远程主机上使用
psql
命令连接到 PostgreSQL,指定数据库的用户名、密码、主机和端口。
psql -h -p -U -d
连接时,将会提示输入密码。
- 无密码登录:在远程主机上使用
psql
命令连接到 PostgreSQL,指定数据库的用户名、主机和端口。由于之前在pg_hba.conf
中设置了trust
规则,无需提供密码。
psql -h -p -U -d
请注意,在进行远程连接时,要确保网络安全,限制只允许受信任的主机进行连接,以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
6.总结库,模式,表的添加和删除操作。表数据的CURD。同时总结相关信息查看语句。
在 PostgreSQL 中,可以执行以下操作来添加和删除库(database)、模式(schema)和表(table):
1.添加库:
- 使用
CREATE DATABASE
语句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database_name;
2.删除库:
- 使用
DROP DATABASE
语句删除一个已存在的数据库。
DROP DATABASE database_name;
3.添加模式:
- 使用
CREATE SCHEMA
语句在特定的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的模式。
CREATE SCHEMA schema_name;
4.删除模式:
- 使用
DROP SCHEMA
语句删除一个已存在的模式。
DROP SCHEMA schema_name;
5.添加表:
- 使用
CREATE TABLE
语句在指定的模式或默认模式下创建一个新表。
CREATE TABLE table_name (
column1 datatype,
column2 datatype,
...
);
6.删除表:
- 使用
DROP TABLE
语句删除一个已存在的表。
DROP TABLE table_name;
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和删除操作需要适当的权限。确保登录的用户具有足够的权限来执行这些操作。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选项和限制来自定义这些操作,如指定表的列、约束、索引等。详细的语法和选项,请参考 PostgreSQL 的官方文档。
在 PostgreSQL 中,进行表数据的 CRUD(Create、Read、Update、Delete)操作可以使用以下语句:
1.创建数据:
- 使用
INSERT INTO
语句向表中插入新的数据行。
INSERT INTO table_name (column1, column2, ...)
VALUES (value1, value2, ...);
2.读取数据:
- 使用
SELECT
语句从表中检索数据行。
SELECT column1, column2, ...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3.更新数据:
- 使用
UPDATE
语句修改表中的数据行。
UPDATE table_name
SET column1 = value1, column2 = value2, ...
WHERE condition;
4.删除数据:
- 使用
DELETE FROM
语句删除表中的数据行。
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这些语句中,table_name
是要操作的表名,column1, column2, ...
是要操作的表的列名,value1, value2, ...
是要插入或更新的值,condition
是一个可选的条件,用于筛选要操作的数据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表进行 CURD 操作需要相应的权限。确保登录的用户具有足够的权限来执行这些操作。另外,还可以使用其他选项和语句来进一步自定义和优化这些操作,例如使用子查询、连接操作等。详细的语法和选项,请参考 PostgreSQL 的官方文档。
在 PostgreSQL 中,可以使用以下语句来查看数据库、模式、表和其他相关信息:
- 查看数据库:
- 使用
l
或者list
命令查看所有的数据库。 - 使用
c
或者connect
命令连接到指定的数据库。
- 查看模式:
- 使用
dn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模式。
- 查看表:
- 使用
dt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表。 - 使用
d table_name
命令查看指定表的结构和详细信息。
- 查看索引:
- 使用
di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索引。 - 使用
d table_name
命令查看指定表的索引信息。
- 查看视图:
- 使用
dv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视图。 - 使用
d view_name
命令查看指定视图的定义和相关信息。
- 查看函数和存储过程:
- 使用
df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函数和存储过程。 - 使用
df+ function_name
命令查看指定函数的定义和更多信息。
- 查看触发器:
- 使用
d table_name
命令查看指定表的触发器信息。
- 查看用户和权限:
- 使用
du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用户。 - 使用
dp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表和对象的权限信息。
这些命令可以在 PostgreSQL 命令行界面(psql)中使用。在 psql 中,输入命令后按下回车即可查看相应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使用 SQL 查询语句结合系统表(如 information_schema
等)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库元数据信息。
7.总结PostgreSQL的用户和角色管理
PostgreSQL 中的用户和角色管理涉及创建、修改和授权等操作。以下是对 PostgreSQL 用户和角色管理的总结:
1.创建用户或角色:
- 使用
CREATE ROLE
命令创建新的用户或角色。
CREATE ROLE username [OPTIONS];
2.修改用户或角色:
- 使用
ALTER ROLE
命令修改用户或角色的属性。
ALTER ROLE username [OPTIONS];
3.删除用户或角色:
- 使用
DROP ROLE
命令删除指定的用户或角色。
DROP ROLE username;
4.为用户或角色分配权限:
- 使用
GRANT
命令为用户或角色授予特定的权限。
GRANT {privilege [, ...] | ALL PRIVILEGES}
ON [TABLE] tablename [, ...]
TO {username | GROUP rolename} [, ...]
[WITH GRANT OPTION];
5.撤销用户或角色的权限:
- 使用
REVOKE
命令从用户或角色中撤销指定的权限。
REVOKE {privilege [, ...] | ALL PRIVILEGES}
ON [TABLE] tablename [, ...]
FROM {username | GROUP rolename} [, ...];
6.分配角色给用户:
- 使用
GRANT
命令将角色授予用户,使其具有角色的权限。
GRANT rolename TO username;
7.取消用户的角色:
- 使用
REVOKE
命令从用户中撤销指定的角色。
REVOKE rolename FROM username;
8.查看用户和角色:
- 使用
du
命令查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用户和角色。
以上是 PostgreSQL 中常用的用户和角色管理操作。通过创建用户和角色,并授予适当的权限,可以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请注意,在执行这些操作时需要相应的权限,确保以具有足够权限的用户连接到数据库。
8.添加mage用户,magedu模式,准备zabbix库,配置mage用户的默认模式magedu,要求mage用户给zabbix库有所有权限
CREATE USER mage WITH PASSWORD 'password';
CREATE DATABASE zabbix;
CREATE SCHEMA magedu AUTHORIZATION mage;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DATABASE zabbix TO mage;
ALTER ROLE mage SET search_path = magedu;
9.总结PostgreSQL的进程结构,说明进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
PostgreSQL 是一个基于进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多进程架构以实现高效的并发处理。以下是 PostgreSQL 的进程结构概要和进程间的协同工作方式:
- 前台进程(Frontend Processes):
- 前台进程由客户端应用程序启动,用于与 PostgreSQL 服务器进行通信。
- 每个前台进程都与一个后台进程关联,并通过套接字上的通信管道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
- 后台进程(Backend Processes):
- 后台进程是由 PostgreSQL 服务器自动启动和管理的。
- 每个后台进程与一个前台进程关联,负责处理前台进程提交的请求。
- 各种类型的后台进程执行不同的任务,如查询处理、事务管理、自动保存点、日志记录等。
- 主进程(Postmaster Process):
- 主进程是 PostgreSQL 服务器的起始点,负责启动和管理其他进程。
- 它监听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请求,根据需要启动新的后台进程处理每个连接。
-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共享内存是多个进程之间共享数据的机制。
- PostgreSQL 使用共享内存来存储系统缓存、锁、数据页等共享信息。
进程间的协同工作方式如下:
- 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套接字连接到 PostgreSQL 服务器,启动前台进程与主进程建立通信。
- 主进程接收连接请求,并根据需要分派一个后台进程来处理该连接。
- 前台进程将请求发送给后台进程,后台进程执行相应的任务(如查询处理、事务管理等)。
- 后台进程访问共享内存中的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读取、更新和写入操作。
- 后台进程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前台进程,前台进程将结果传递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 后台进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每个请求都通过前台进程进行传递。
通过这种进程间的协同工作方式,PostgreSQL 实现了高效的并发处理能力和稳定的数据库服务。不同类型的后台进程负责不同的任务,并通过共享内存在进程之间共享数据,从而实现了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的资源利用。
Postmaster主进程
- 它是整个数据库实例的主控制进程,负责启动和关闭该数据库实例。
- 实际上,使用pg_ctl来启动数据库时,pg_ctl也是通过运行postgres来启动数据库的,只是它做了一些包装,更容易启动数据库。
- 它是第一个PostgreSQL进程,此主进程还会fork出其他子进程,并管理它们。
- 当用户和PostgreSQL建立连接时,首先是和Postmaster进程建立连接。首先,客户端会发出身份验证的信息给Postmaster进程,Postmaster进程根据消息中的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判断,如果验证通过,它会fork出一个会话子进程为这个连接服务。
- 当某个服务进程出现错误的时候,Postmaster主进程会自动完成系统的恢复。恢复过程中会停掉所有的服务进程,然后进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恢复,等恢复完成后,数据库又可以接受新的连接。
- 验证功能是通过配置文件pg_hba.conf和用户验证模块来提供。
- postmaster程序是指向postgres的软链接
BgWriter后台写进程
- 为了提高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的性能,当往数据库中插入或者更新数据时,并不会马上把数据持久化到数据文件中,而是先写入Buffer中
- 该辅助进程可以周期性的把内存中的脏数据刷新到磁盘中
WalWriter预写式日志进程
- WAL是write ahead log的缩写,WAL log旧版中称为xlog,相当于MySQL中Redo log
- 预写式日志是在修改数据之前,必须把这些修改操作记录到磁盘中,这样后面更新实际数据时,就不需要实时的把数据持久化到文件中了。即使机器突然宕机或者数据库异常退出,导致一部分内存中的脏数据没有及时的刷新到文件中,在数据库重启后,通过读取WAL日志,并把最后一部分WAL日志重新执行一遍,就能恢复到宕机时的状态了
- WAL日志保存在pg_wal目录(早期版本为pg_xlog)下。每个xlog文件默认是16MB,为了满足恢复要求,在pg_wal目录下会产生多个WAL日志,这样就可保证在宕机后,未持久化的数据都可以通过WAL日志来恢复,那些不需要的WAL日志将会被自动覆盖
Checkpointer检查点进程
- 检查点(Checkpoints)是事务序列中的点,保证在该点之前的所有日志信息都更新到数据文件中
- 在检查点时,所有脏数据页都冲刷到磁盘并且向日志文件中写入一条特殊的检查点记录。在发生崩溃的时候,恢复器就知道应该从日志中的哪个点(称做redo记录)开始做REDO操作,因为在该记录前的对数据文件的任何修改都已经在磁盘上了。在完成检查点处理之后,任何在REDO记录之前写的日志段都不再需要,因此可以循环使用或者删除。在进行WAL归档的时候,这些日志在循环利用或者删除之前应该必须归档保存
- 检查点进程(CKPT)在特点时间自动执行一个检查点,通过向数据库写入进程(BgWriter)传递消息来启动检查点请求
AutoVacuum自动清理进程
- 执行delete操作时,旧的数据只是被标识为删除状态,在没有并发的其他事务读到这些旧数据时,它们才会被清除掉
- AutoVacuum Launcher负责回收垃圾数据的master进程,如果开启了Autovacuum的话,那么postmaster会fork这个进程
PgStat统计数据收集进程
- 此进程主要做数据的统计收集工作
- 收集的信息主要用于查询优化时的代价估算。统计的数据包括对一个表或索引进行的插入、删除、更新操作,磁盘块读写的次数以及行的读次数等。
- 系统表pg_statistic中存储了PgStat收集的各类统计信息
PgArch归档进程
- 默认没有此进程,开启归档功能后才会启动archiver进程
- WAL日志文件会被循坏使用,也就是说WAL日志会被覆盖,利用PgArch进程会在覆盖前把WAL日志备份出来,类似于binlog,可用于备份功能
- PostgreSQL从8.x版本开始提供了PITR(Point-In-Time-Recovery)技术,即就是在对数据库进行过一次全量备份后,该技术将备份时间点后面的WAL日志通过归档进行备份,将来可以使用数据库的全量备份再加上后面产生的WAL日志,即可把数据库向前恢复到全量备份后的任意一个时间点的状态
SysLogger系统日志进程
- 默认没有此进程,配置文件postgresql.conf设置参数logging_collect设置为“on”时,主进程才会启动SysLogger辅助进程
- 它从Postmaster主进程、所有的服务进程以及其他辅助进程收集所有的stderr输出,并将这些输出写入到日志文件中
startup启动进程
- 用于数据库恢复的进程
Session会话进程
- 每一用户发起连接后,一旦验证成功,postmaster进程就会fork一个新的子进程负责连接此用户
- 通常表现为进程形式:postgres postgres [local] idle
10.总结PostgreSQL的数据目录中结构,说明每个文件的作用,并可以配上一些示例说明文件的作用
postgresql.conf #数据库实例的主配置文件,基本上所有的配置参数都在此文件中
pg_hba.conf #认证配置文件,配置了允许哪些IP的主机访问数据库,认证的方法是什么等信息
pg_ident.conf #认证方式ident的用户映射文件
base #默认表空间的目录,每个数据库都对应一个base目录下的子目录,每个表和索引对应一个独立文件
global #这个目录对应pg_global表空间,存放实例中的共享对象
pg_clog #存储事务提交状态数据
pg_bba.conf #数据库访问控制文件
pg_log #数据库系统日志目录,在查询一些系统错误时就可查看此目录下日志文件。(根据配置定义,可能没有这个目录)
pg_xact #提交日志commit log的目录,pg 9版本之前叫pg_clog
pg_multixact #共享行锁的事务状态数据
pg_notify #异步消息相关的状态数据
pg_serial #串行隔离级别的事务状态数据
pg_snapshots #存储执行了事务snapshot导出的状态数据
pg_stat_tmp #统计信息的临时文件
pg_subtrans #子事务状态数据
pg_stat #统计信息的存储目录。关闭服务时,将pg_stat_tmp目录中的内容移动至此目录实现保存
pg_stat_tmp #统计信息的临时存储目录。开启数据库时存放统计信息
pg_tblsp #存储了指向各个用户自建表空间实际目录的链接文件
pg_twophase #使用两阶段提交功能时分布式事务的存储目录
pg_wal #WAL日志的目录,早期版本目录为pg_xlog
PG_VERSION #数据库版本
postmaster.opts #记录数据库启动时的命令行选项
postmaster.pid #数据库启动的主进程信息文件,包括PID,SPGDATA目录,数据库启动时间,监听端口,socket文件路径,临时监听地址,共享内存的地址信息(ipsc可查看),主进程状态
11.尝试将PostgreSQL新版本的运行日志存储到数据库
譬如将csv格式运行日志存储在数据库
vim /pgsql/data/postgresql.conf
#修改下面两行
log_destination='csvlog'
logging_collector=on
pg_ctl restart
psql
#先创建对应的表结构,只适用于PG12
testdb=# CREATE TABLE pg_log(
log_time timestamp(3) with time zone,
user_name text,
database_name text,
process_id integer,
connection_from text,
session_id text,
sesion_line_num bigint,
command_tag text,
session_start_time timestamp with time zone,
virtual_transaction_id text,
transaction_id bigint,
error_severity text,
sq1_state_code text,
message text,
detail text,
hint text,
interna7_query text,
interna7_query_pos integer,
context text,
query text,
query_pos integer,
location text,
application_name text,
PRIMARY KEY (session_id, session_line_num)
);
testdb=# copy pg_log from '/pgsql/data/log/postgresql-2020-10-07_090454.csv' with csv;
12.图文并茂总结LSN和WAL日志相关概念
LSN(Log Sequence Number)是用于管理事务日志(transaction log)的一种标识。它是一个递增的,唯一标识每个事务日志记录的数值。LSN被用于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和一致性。
WAL(Write-Ahead Logging)是一种事务日志机制,它在数据库引擎中被广泛使用。WAL日志包含了对数据库进行修改的所有操作,包括插入、更新和删除等。WAL日志的使用主要有两个目的:
- 持久性:在进行实际数据修改之前,首先将修改操作记录到WAL日志。这样可以确保即使在数据库崩溃或断电时,已提交的事务仍然可以恢复和重放,从而保证数据的持久性。
- 并发控制:WAL日志的使用还可以帮助保证并发控制的正确性。通过记录每个事务的开始和提交等信息,可以在并发访问时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问题,从而提供一致性视图。
在WAL日志中,每个日志记录都有一个唯一的LSN值。LSN用于标识日志记录的顺序,并确定哪些日志记录已经持久化到磁盘。通过比较LSN值,可以确定是否有新的日志记录需要被写入磁盘,以及哪些日志记录可以被清除。
总结起来,LSN是用于唯一标识和管理事务日志记录的数值,而WAL日志是一种持久性和并发控制机制,通过记录对数据库的修改操作来保证数据的持久性和一致性。LSN在WAL日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于标识日志记录的顺序和持久化状态。
13.实现WAL日志多种类型的备份,及数据还原
开启WAL日志备份:
vim postgresql.conf
#配置归档需要开启如下参数:
wal_level=replica
archive_mode=on
#自定义归档命令,可以是shell命令或者复杂的shell脚本
archive_command = 'DIR=/archive/$(date +%F);[ -d ${DIR} ] || mkdir -p ${DIR};cp %p ${DIR}/%f'
archive_command = 'scp %p postgres@10.0.0.200:/pgsql/backup/%f'
archive_command = '[ ! -f /archive/%f ] && cp %p /archive/%f'
#用'%p'表示将要归档的wal文件包含完整路径的信息的文件名
#用'%f'代表不包含路径信息的wal文件的文件名
#重启数据库
systemctl restart postgresql
或
pg_ctl restart
逻辑备份:
pg_dump是PostgreSQL数据库的一种命令行工具,用于实现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操作。通过pg_dump命令,你可以将整个数据库或者特定的数据库对象以一种可恢复的格式导出到一个文件中。导出的文件可以被pg_restore工具用于还原数据库。
使用pg_dump命令需要提供数据库连接信息以及导出选项。以下是一些常用的pg_dump命令选项:
-
-h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主机名或IP地址 -
-p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端口号 -
-U
指定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 -
-d
指定要导出的数据库名称 -
-f
指定导出文件的路径和名称 -
-F
指定导出文件的格式,支持的格式包括:c (custom),d (directory),t (tar),p (plain text) -
-C
在导出时包含创建数据库的命令
以下是一个示例命令,用于将数据库”mydatabase”导出为一个自定义格式的文件:
pg_dump -h localhost -p 5432 -U myuser -d mydatabase -F c -f /path/to/backup.dump
注意,在执行pg_dump命令时,需要确保具有足够的权限来连接和导出数据库。
pg_restore是PostgreSQL数据库的命令行工具,用于还原由pg_dump导出的数据库备份文件。通过pg_restore命令,你可以将备份文件中的数据和结构还原到一个新的或已存在的数据库中。
使用pg_restore命令需要提供数据库连接信息以及还原选项。以下是一些常用的pg_restore命令选项:
-
-h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主机名或IP地址 -
-p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端口号 -
-U
指定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 -
-d
指定要还原的目标数据库名称 -
-c
在还原之前清空目标数据库 -
-C
创建一个新的目标数据库(如果目标数据库不存在) -
-j
指定并行还原的作业数
以下是一个示例命令,用于从一个自定义格式的备份文件中还原到数据库”mydatabase”:
pg_restore -h localhost -p 5432 -U myuser -d mydatabase /path/to/backup.dump
注意,在执行pg_restore命令时,需要确保具有足够的权限来连接和还原数据库。另外,还原操作可能会覆盖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和结构,请谨慎操作并确保备份文件的可靠性。
pg_dumpall是PostgreSQL数据库的命令行工具,用于将整个PostgreSQL集群中的所有数据库和角色导出为一个文件。与pg_dump不同,pg_dumpall导出的是整个PostgreSQL集群的元数据而不是单个数据库的数据。
使用pg_dumpall命令需要提供数据库连接信息以及导出选项。以下是一些常用的pg_dumpall命令选项:
-
-h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主机名或IP地址 -
-p
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端口号 -
-U
指定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 -
-f
指定导出文件的路径和名称
以下是一个示例命令,用于将整个PostgreSQL集群中的所有数据库和角色导出为一个SQL文件:
pg_dumpall -h localhost -p 5432 -U myuser -f /path/to/backup.sql
注意,在执行pg_dumpall命令时,需要确保具有足够的权限来连接和导出所有数据库和角色。另外,还原操作可能会覆盖集群中的所有数据库和角色,请谨慎操作并确保备份文件的可靠性。
在PostgreSQL中,COPY命令用于将数据从文件导入到数据库表中,或将数据库表中的数据导出到文件。它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加载和导出功能。
COPY命令支持以下几种操作方式:
1.从文件导入数据到表:
COPY table_name(column1, column2, ...) FROM 'file_path' [OPTIONS];
这将从指定的文件中读取数据,并将其插入到指定的表中的对应列中。
2.从查询结果导出数据到文件:
COPY (SELECT column1, column2, ...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TO 'file_path' [OPTIONS];
这将执行指定的查询,将查询结果导出到指定的文件中。
3.从表导出数据到文件:
COPY table_name(column1, column2, ...) TO 'file_path' [OPTIONS];
这将将指定表中的数据导出到指定的文件中。
在以上命令中,可以使用一些选项来控制数据的格式、分隔符、引用标识符等。常用的选项包括:
- DELIMITER ‘delimiter’: 指定字段之间的分隔符,默认为制表符(’t’)。
- NULL ‘null_string’: 指定表示NULL值的字符串,默认为空字符串(”)。
- FORMAT format_type: 指定导入/导出的数据格式,可选值为’csv’、’text’、’binary’等。
- HEADER [boolean]: 指定是否在导出时包含列名作为文件的第一行,默认为不包含。
下面是一个示例,将数据从CSV文件导入到数据库表中:
COPY mytable(column1, column2, ...) FROM '/path/to/file.csv' DELIMITER ',' CSV HEADER;
请注意,在执行COPY命令时,确保文件路径和表名正确,并且具有足够的权限来读取文件或写入表。另外,还要确保文件的格式与COPY命令中指定的格式相匹配。
物理备份:
在PostgreSQL中,进行冷备份(Cold Backup)是一种备份数据库的方法,它需要停止数据库服务并拷贝数据库文件。下面是进行冷备份的一般步骤:
1.停止数据库服务:通过执行以下命令来停止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
sudo systemctl stop postgresql
2.备份数据目录:默认情况下,PostgreSQL的数据目录位于/var/lib/postgresql//main。通过拷贝整个数据目录的内容来进行备份。
sudo cp -R /var/lib/postgresql//main /path/to/backup_directory
其中, 是你正在使用的PostgreSQL版本。
3.启动数据库服务:在完成备份后,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启动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postgresql
进行冷备份时,确保数据库服务已停止,以防止在备份过程中发生数据更改。冷备份是一种简单且可靠的备份方法,适用于小型数据库或需要全量备份的情况。
然而,请注意冷备份无法捕捉备份操作之后的增量数据变更。要考虑到持续性备份和恢复策略,可以结合使用冷备份和基于二进制日志(WAL)的热备份等其他备份方法,以实现更全面的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
要还原PostgreSQL的冷备份,需要将备份文件复制到相应服务器上的postgres数据目录,并使用复制的数据目录来启动PostgreSQL服务。
下面是一般的还原步骤:
1.停止PostgreSQL服务:使用以下命令停止PostgreSQL服务:
sudo systemctl stop postgresql
2.复制备份文件:将已备份的数据目录复制到服务器上的postgres数据目录。默认情况下,PostgreSQL的数据目录位于/var/lib/postgresql//main。
sudo cp -R /path/to/backup_directory /var/lib/postgresql//main
其中, 是你正在使用的PostgreSQL版本。
3.更改数据目录所有者和权限:确保数据目录是由PostgreSQL数据库用户拥有并具有适当的权限。
sudo chown -R postgres:postgres /var/lib/postgresql//main
sudo chmod -R 700 /var/lib/postgresql//main
4.启动PostgreSQL服务:使用以下命令启动PostgreSQL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postgresql
在启动PostgreSQL服务后,可以使用psql或其他客户端工具连接到数据库,并验证数据是否成功还原。
请注意,在还原过程中,确保备份文件和数据目录路径正确,并且复制的数据目录是完整和一致的,以避免数据损坏或意外丢失。
热备份:
#备份
psql -c "select pg_start_backup(now()::text);" #以当前时间做为标签
tar -cf /backup/full_$(date +%F).tar /pgsql/data/
psql -c "select pg_stop_backup();"
tar -rf /backup/full_$(date +%F).tar /archive/ #把WAL日志追加到归档包中
#还原
pg_ctl sotp -D ${PGDATA}
rm -rf ${PGDATA}
tar -xf /backup/full_$(date +%F).tar -C /pgsql/data/
pg_ctl start -D ${PGDATA}
利用LVM快照做备份:
#如果PGDATA是基于LVM存放的,可以执行基于逻辑卷快照备份
systemctl stop postgresql
lvcreate -n pgdata_snapshot -s -L 1G /dev/mapper/ubuntu--vg-ubuntu--lv
systemctl start postgresql
mount /dev/ubuntu-vg/pgdata_snapshot /mnt
cp -a /mnt/pgsql/data/ /backup/pgdata-$(date +%F)
lvremove /dev/ubuntu-vg/pgdata_snapshot
在PostgreSQL中,可以使用热备份(Hot Backup)技术来备份数据库,而无需停止数据库服务。热备份通过备份数据库文件和应用日志(WAL日志),可以提供连续的增量备份并允许在备份期间继续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以下是进行PostgreSQL热备份的一般步骤:
1.确保数据库已启用归档日志模式:在postgresql.conf配置文件中,确保以下参数已启用:
wal_level = replica
archive_mode = on
2.创建归档目录:设置一个用于存储归档日志文件的目录:
sudo mkdir /path/to/archive_directory
sudo chown postgres:postgres /path/to/archive_directory
3.重启数据库服务:使用以下命令重启PostgreSQL服务以使配置更改生效:
sudo systemctl restart postgresql
4.创建基本备份:使用pg_basebackup命令创建初始备份。这将复制数据库文件和当前的WAL日志到指定的目标目录。
pg_basebackup -D /path/to/backup_directory -Ft -Xs -P -c fast
-
-D
:指定备份目录 -
-Ft
:指定备份文件格式为tar -
-Xs
:指定采用流式复制方式 -
-P
:显示进程状态信息 -
-c fast
:以快速复制模式进行备份
5.设置连续的WAL归档:编辑postgresql.conf配置文件,设置archive_command参数,用于将归档日志复制到归档目录:
archive_command = 'cp %p /path/to/archive_directory/%f'
6.重启数据库服务:使用以下命令重启PostgreSQL服务以使配置更改生效:
sudo systemctl restart postgresql
从此刻起,PostgreSQL将自动将WAL归档日志复制到归档目录,保证了增量备份的连续性。你可以定期备份归档日志,以便在恢复时使用。
请注意,在进行热备份时,数据库服务是持续运行的,因此对数据库的读写操作可以继续进行。同时,确保备份目录和归档目录的路径正确,并具有足够的权限以访问和写入这些目录。
14.实现WAL日志完成主从流复制,要求在从节点上进行crontab数据备份,同时手工让主节点宕机,让从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并添加新的从节点
主节点配置:
创建复制的用户并授权
postgres=# CREATE ROLE repluser WITH replication LOGIN PASSWORD '123456';
修改pg_hba.conf进行授权
vim /pgsql/data/pg_hba.conf
host replication repluser 0.0.0.0/0 md5
修改配置(可选):
vim /pgsql/data/postgresql.conf
synchronous_standby_names = '*' #接受开启同步模式的主机列表,*代表全部
synchronous_commit = on #开启同步模式
archive_mode = on #建议打开归档模式,防止长时间无法同步,WAL被覆盖造成数据丢失
archive_command = '[ ! -f /archive/%f ] && cp %p /archive/%f'
wal_level = replica #设置wal的级别
max_wal_senders = 5 #这个设置可以最多有几个流复制链接,一般有几个从节点就设置几个
wal_keep_segments = 128 #设置流复制保留的最多的WAL文件数目
wal_sender_tmeout = 60s #设置流复制主机发送数据的超时时间
max_connections = 200 #一般查多于写的应用从库的最大链接数要比较大
hot_standby = on #对主库无影响,用于将来可能会成为从库,这台机器不仅仅是用于数据归档,也用于数据查询,在从库上配置此项后为只读
max_standby_streaming_delay = 30s #数据流备份的最大延迟时间
wal_receiver_status_interval = 10s #多久向主设备报告一次从设备的状态,当然从设备每次数据复制都会向主设备报告状态,只是设置最长的间隔时间
hot_standby_feedback = on #如果有错误的数据复制,是否向主设备进行反馈
wal_log_hints = on #对非关键更新进行整页写入
pg_ctl restart -D /pgsql/data
Standby节点配置:
#清空数据和归档
pg_ctl -D ${PGDATA}
rm -rf /pgsql/data/*
rm -rf /archive/*
rm -rf /pgsql/backup/*
#备份主库数据到从库
pg_basebackup -D /pgsql/backup/ -Ft -Pv -Urepluser -h 主库ip地址 -p 5432 -R
#还原备份的数据,实现初始的主从数据同步
tar -xf /pgsql/backup/base.tar -C /pgsql/data #数据库文件
tar -xf /pgsql/backup/pg_wal.tar -C /archive #WAL文件
#修改postgresql.conf文件
vim /pgsql/data/postgresql.conf
#添加下面两行
primary_conninfo='host=主库ip地址 port=5432 user=repluser password=123456'
restore_command='cp /archive/%f %p' #此项可不配置
#修改配置(可选):
hot_standby=on #开启此项,此是默认项
recovery_target_timeline=latest #默认
max_connections=120 #大于等于主节点,正式环境应当重新考虑此值的大小
max_standby_streaming_delay=30s
wal_receiver_status_interval=10s
hot_standy_feedback=on
max_wal_senders=15
logging_collector=on
log_directory='pg_log'
log_filename='postgresql-%Y-%m-%d_%H%M%S.log'
pg_ctl -D ${PGDATA} start
在主库监控同步状态
pg_controldata
select * from pg_stat_replication;
#服务器查看数据库是否为备库,f表示主库,t表示为备库
select * from pg_is_in_recovery();
在从库监控同步状态
pg_controldata
select * from pg_stat_replication;
#服务器查看数据库是否为备库,f表示主库,t表示为备库
select * from pg_is_in_recovery();
将从库切换为主库:
#提升从库为主库
pg_ctl promote
#查看状态
pg_controldata
pg_ctl restart
原主库切换为从库:
#清空数据和归档
pg_ctl -D ${PGDATA}
rm -rf /pgsql/data/*
rm -rf /archive/*
rm -rf /pgsql/backup/*
#备份主库数据到从库
pg_basebackup -D /pgsql/backup/ -Ft -Pv -Urepluser -h 主库ip地址 -p 5432 -R
#还原备份的数据,实现初始的主从数据同步
tar -xf /pgsql/backup/base.tar -C /pgsql/data #数据库文件
tar -xf /pgsql/backup/pg_wal.tar -C /archive #WAL文件
#修改postgresql.conf文件
vim /pgsql/dat服务器托管网a/postgresql.conf
#添加下面两行
primary_conninfo='host=主库ip地址 port=5432 user=repluser password=123456'
restore_command='cp /archive/%f %p' #此项可不配置
#修改配置(可选):
hot_standby=on #开启此项,此是默认项
recovery_target_timeline=latest #默认
max_connections=120 #大于等于主节点,正式环境应当重新考虑此值的大小
max_standby_streaming_delay=30s
wal_receiver_status_interval=10s
hot_standy_feedback=on
max_wal_senders=15
logging_collector=on
log_directory='pg_log'
log_filename='postgresql-%Y-%m-%d_%H%M%S.log'
#在原主库服务器创建standby.signal文件
touch ${PGDATA}/standby.signal
#在原主库服务器启动服务
pg_ctl -D ${PGDATA} restart
#查看状态
pg_controldata
select * from pg_is_in_recovery();
select * from pg_stat_replication;
15.总结日志记录的内容包含什么
在Linux系统中,日志记录(Logging)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系统日志(System Logs):记录系统启动、关闭、重启等事件,以及内核级别的警告、错误和异常情况。主要的系统日志文件是/var/log/messages或/var/log/syslog。
- 安全日志(Security Logs):记录系统的安全事件,例如用户登录、权限访问、防火墙日志等。常见的安全日志文件包括/var/log/auth.log或/var/log/secure。
- 应用程序日志(Application Logs):记录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错误和调试信息。不同的应用程序可能有各自独立的日志文件,例如Apache Web服务器的日志文件是/var/log/apache2/access.log和/var/log/apache2/error.log。
- 服务日志(Service Logs):记录系统中运行的各种服务的状态和事件。例如,邮件服务器的日志文件是/var/log/mail.log,数据库服务器的日志文件是/var/log/mysql/error.log。
- 用户日志(User Logs):记录用户活动和操作日志。例如,每个用户的登录和注销日志可以在/var/log/wtmp中找到。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日志,记录特定应用或脚本的输出、调试信息等。日志记录对于系统管理、故障排查和安全监控都非常重要,能够帮助诊断问题、追踪事件,以及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
16.总结日志分类,优先级别。图文并茂解释应用如何将日志发到rsyslog,并写到目标。
facili日志分类:
auth, authpriv, cron, daemon, ftp, kern, lpr, mail, news, security(auth), user, uucp, syslog
local0-local7
Priority优先级,从低到高
debug, info, notice, warn(warning), err(error), crit(critical), alert, emerg(panic)
17.总结rsyslog配置文件格式
rsyslog是Linux系统中常用的日志管理工具,它使用配置文件来定义日志记录的规则和行为。rsyslog的配置文件采用类似于C语言风格的格式,主要由指令、参数和选项组成。以下是rsyslog配置文件的基本格式和常见指令:
- 注释:以”#”符号开头的行表示注释,用于添加说明或禁用某些配置。
- 模块加载:使用”$ModLoad”指令加载特定模块,例如加载UDP网络模块可以使用”$ModLoad imudp”。
- 输入模块配置:使用”$Input”指令定义输入模块和其参数,如”$InputFileName”指定输入文件名、”$InputFileTag”指定标签等。
- 输出模块配置:使用”$Output”指令定义输出目标和其参数,如”$OutputFile”指定输出文件名、”$OutputSyslogHost”指定远程syslog服务器地址等。
- 规则配置:使用”$Rule”指令定义日志记录规则,包括匹配条件和对应的操作。常见的操作包括输出到文件、发送到远程服务器、写入数据库等。
- 过滤条件:使用”$if”和”then”组合实现过滤条件,例如根据设备类型、日志级别、关键字等进行过滤。
- 标签:使用”$template”指令定义标签,用于自定义日志格式。可以包含时间、主机名、日志级别等信息。
- 变量:使用”$Action”或”Set”指令定义变量,用于在配置文件中保存和使用临时值。
- 控制条件:使用”$Control”指令实现条件控制,例如暂停、继续或重新加载配置。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rsyslog配置文件示例:
# 加载UDP网络模块
$ModLoad imudp
# 配置UDP输入模块
$UDPServerRun 514
# 定义输出文件
$OutputFile /var/log/myapp.log
# 定义标签
$template myFormat,"%timegenerated% %HOSTNAME% %syslogseverity-text%: %msg%n"
# 应用规则
$RuleSet myRuleset
*.* ?myFormat
$InputFileName /var/log/myapp.log
$InputFileTag myapp:
$InputFileStateFile myapp-state
# 设置默认规则集
$DefaultRuleset myRuleset
# 输出到文件
*.* /var/log/syslog
# 控制条件
$If syslogtag contains 'important' then stop
$If syslogtag contains 'debug' then ~ # 反转匹配条件
# 控制操作
$Control rebind
这只是配置文件的基本格式,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添加更多的指令和选项。其具体语法和用法可以参考rsyslog官方文档或手册。
18.完成功能,sshd应用将日志写到rsyslog的local6分类,过滤所有级别,写入到/var/log/sshd.log
#修改sshd服务的配置
vim /etc/ssh/sshd_config
SyslogFacility local6
systemctl restart sshd
#修改rsyslog的配置
vim /etc/rsyslog.conf
local6.* /var/log/sshd.log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
19.总结/var/log/目录下常用日志文件作用
在Linux系统中,/var/log/目录下存储了许多常用的日志文件,每个日志文件都有不同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var/log/目录下的日志文件及其作用:
- /var/log/messages: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日志文件,记录了系统启动、关闭、重启等事件以及内核级别的警告、错误和异常情况。
- /var/log/syslog:这也是一个系统日志文件,记录了系统各种事件的信息,包括进程启动、网络连接、服务启动等。
- /var/log/auth.log:这是安全日志文件,记录了用户身份验证相关的事件,例如用户登录、注销以及sudo命令的使用。
- /var/log/dmesg:这是内核环缓冲区的日志文件,记录了内核启动和硬件检测过程中的信息,对于故障排除非常有用。
- /var/log/boot.log:这是引导日志文件,记录了系统引导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硬件初始化、服务启动等。
- /var/log/cron:这是cron任务管理器的日志文件,记录了cron守护进程执行的定时任务的相关信息。
- /var/log/mail.log:这是邮件服务器日志文件,记录了邮件传输的信息,包括发件人、收件人、主题等。
- /var/log/mysql/error.log:这是MySQL数据库服务器的错误日志文件,记录了数据库服务启动、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和异常信息。
- /var/log/httpd/access_log:这是Apache Web服务器的访问日志文件,记录了对Web服务器的请求、访问次数、来源IP等信息。
- /var/log/httpd/error_log:这是Apache Web服务器的错误日志文件,记录了Web服务器运行期间的错误和警告信息。
除了上述列举的常见日志文件外,还可以根据系统安装的其他应用程序或服务而生成其他日志文件,例如/var/log/nginx/access.log(Nginx服务器访问日志),/var/log/secure(安全日志)等。这些日志文件对于系统管理、故障排查和安全监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管理员追踪问题、诊断故障以及监控系统的状态。
20.总结journalctl命令的选项及示例
journalctl命令来自英文词组“journal control”的缩写,其功能是用于查看指定的日志信息。在RHEL7/CentOS7及以后版本的Linux系统中,Systemd服务统一管理了所有服务的启动日志,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只用journalctl一个命令,查看到全部的日志信息了。
journalctl [OPTIONS...] [MATCHES...]
选项
Flags:
--system # 显示系统日志
--user # 显示当前用户的用户日志
-M --machine=CONTAINER # 在本地容器上操作
-S --since=DATE # 显示不早于指定日期的条目
-U --until=DATE # 显示不晚于指定日期的条目
-c --cursor=CURSOR # 显示从指定光标开始的条目
--after-cursor=CURSOR # 在指定光标后显示条目
--show-cursor # 在所有条目之后打印光标
-b --boot[=ID] # 显示当前启动或指定启动
--list-boots # 显示有关已记录引导的简洁信息
-k --dmesg # 显示当前启动的内核消息日志
-u --unit=UNIT # 显示指定单元的日志
-t --identifier=STRING # 显示具有指定系统日志标识符的条目
-p --priority=RANGE # 显示具有指定优先级的条目
-e --pager-end # 在pager中立即跳转到末尾
-f --follow # 关注期刊
-n --lines[=INTEGER] # 要显示的日志条目数
--no-tail # 显示所有行,即使在跟随模式下
-r --reverse # 首先显示最新的条目
-o --output=STRING # 更改日志输出模式 (short, short-iso,
short-precise, short-monotonic, verbose,
export, json, json-pretty, json-sse, cat)
--utc # 以协调世界时 (UTC) 表示的时间
-x --catalog # 在可用的情况下添加消息说明
--no-full # Ellipsize 字段
-a --all # 显示所有字段,包括长的和不可打印的
-q --quiet # 不显示特权警告
--no-pager # 不要将输出通过管道传输到寻呼机
-m --merge # 显示所有可用期刊的条目
-D --directory=PATH # 显示目录中的日志文件
--file=PATH # 显示日志文件
--root=ROOT # 对根目录下的目录文件进行操作
--interval=TIME # 更改 FSS 密封键的时间间隔
--verify-key=KEY # 指定FSS验证密钥
--force # 使用 --setup-keys 覆盖 FSS 密钥对
Commands:
-h --help # 显示此帮助文本
--version # 显示包版本
-F --field=FIELD # 列出指定字段的所有值
--new-id128 # 生成新的 128 位 ID
--disk-usage # 显示所有日志文件的总磁盘使用情况
--vacuum-size=BYTES # 将磁盘使用量减少到指定大小以下
--vacuum-time=TIME # 删除早于指定日期的日志文件
--flush # 将所有日志数据从 /run 刷新到 /var
--header # 显示期刊头信息
--list-catalog # 显示目录中的所有消息 ID
--dump-catalog # 在消息目录中显示条目
--update-catalog # 更新消息目录数据库
--setup-keys # 生成新的 FSS 密钥对
--verify # 验证日志文件的一致性
journalctl -b -0 显示本次启动的信息
journalctl -b -1 显示上次启动的信息
journalctl -b -2 显示上上次启动的信息 journalctl -b -2
只显示错误、冲突和重要告警信息
journalctl -p err..alert
显示从某个日期 ( 或时间 ) 开始的消息:
journalctl --since="2012-10-30 18:17:16"
显示从某个时间 ( 例如 20分钟前 ) 的消息:
journalctl --since "20 min ago"
显示最新信息
journalctl -f
显示特定程序的所有消息:
journalctl /usr/lib/systemd/systemd
显示特定进程的所有消息:
journalctl _PID=1
显示指定单元的所有消息:
journalctl -u man-db.service
显示内核环缓存消息r:
journalctl -k
手动清理日志
/var/log/journal
存放着日志,rm
应该能工作. 或者使用journalctl
,
例如:
清理日志使总大小小于 100M:
journalctl --vacuum-size=100M
清理最早两周前的日志.
journalctl --vacuum-time=2weeks
21.⭐完成将多个主机(要求主机名为ip)的nginx日志集中写入到mysql表中
22.尝试使用logrotate服务切割nginx日志,每天切割一次,要求大于不超过3M, 保存90天的日志, 旧日志以时间为后缀,要求压缩
/var/log/nginx/*.log {
daily # 每天切割一次
rotate 90 # 保存90天的日志
missingok # 如果日志文件不存在,继续处理下一个文件
notifempty # 如果日志文件为空,不做处理
compress # 压缩旧日志文件
delaycompress # 切割后立即压缩
create 0644 nginx nginx # 创建新的日志文件并设置权限
size 3M # 大于不服务器托管网超过3M时,进行切割
dateext # 在旧日志文件名后面加上日期扩展
dateformat .%Y-%m-%d # 设置日期扩展的格式
postrotate
if [ -f /app/nginx/logs/nginx.pid ]; then # 切割后重新加载nginx服务
kill -USR1 `cat /app/nginx/logs/nginx.pid`
fi
endscript
}
23.总结DAS, NAS, SAN区别,使用场景
DAS(直接连接存储)、NAS(网络附加存储)和SAN(存储区域网络)是不同类型的存储架构。
DAS是指通过直接连接到主机的存储设备,例如硬盘驱动器或固态驱动器。它通常是基于SATA、SAS或USB等接口实现的,适用于个人计算机或小型办公环境。DAS提供了本地高速存储,可以轻松添加和管理存储容量,但缺乏共享和集中管理功能。
NAS是指通过网络连接到主机的存储设备。它基于网络协议(如TCP/IP)提供文件级别的存储,并通过以太网或无线网络进行访问。NAS适用于共享文件和协作的场景,例如家庭网络存储、办公文件共享和多媒体内容流媒体等。NAS可以提供易于管理和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支持多个用户同时访问。
SAN是指将存储设备组成一个专用的高速存储网络,与主机通过光纤通道或iSCSI等协议连接。SAN提供的是块级别的存储,可以被多个主机同时访问,适用于大规模企业和数据中心等需要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场景。SAN可以提供共享存储池,支持复制、快照和备份等高级数据管理功能。
总结一下,DAS适用于个人或小型办公环境,提供本地直连存储;NAS适用于文件共享和协作,通过网络连接提供存储服务;SAN适用于大规模企业和数据中心,提供高性能的块级共享存储。选择哪种存储架构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预算。
24. ⭐实现nfs共享/data/nfs目录,所有压缩为666用户。并配置其他虚拟机自动挂载
25.总结inotify原理,命令及使用
inotify 是 Linux 内核提供的一种机制,用于监视文件系统事件。它通过在内核中维护一个监视表来实现,该监视表记录了需要监视的文件或目录以及相应的事件类型。
当使用 inotify 监视某个文件或目录时,内核会将该文件或目录添加到监视表中,并为其创建一个唯一的文件描述符。这个文件描述符可以用于后续的操作,如读取文件系统事件等。
当被监视的文件或目录发生与指定事件相关的操作时,如文件被创建、修改、删除、移动等,内核会根据监视表,将相应的事件信息存储到一个缓冲区中。然后,进程可以通过读取文件描述符来获取这些事件信息。
使用 inotify 的基本原理如下:
- 打开 inotify 实例:使用
inotify_init
系统调用创建一个 inotify 实例,并得到一个文件描述符。 - 添加监视:使用
inotify_add_watch
系统调用向 inotify 实例中添加监视对象(文件或目录)和相应的事件类型。 - 读取事件:使用
read
系统调用读取文件描述符,获取发生的文件系统事件。事件信息被存储在一个结构体中,包括文件描述符、事件标志、被监视对象的路径等。 - 处理事件:根据读取到的事件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是打印信息、触发其他操作等。
需要注意的是,inotify 并不是递归监听目录的,默认情况下只监视指定的目录本身。如果需要递归监视目录及其子目录,可以结合使用递归遍历和添加监视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种原理,inotify 提供了一种高效、实时的文件系统事件监视机制,可广泛用于文件同步、日志监控、自动化任务等场景。
inotify 是一个监视文件系统事件的机制,它提供了一些命令行工具来使用和管理 inotify 功能。以下是常见的 inotify 命令:
- inotifywait:
这个命令用于监视文件系统事件并在事件发生时输出相关信息。可以指定要监视的文件或目录以及要监视的事件类型。例如:
inotifywait -m /path/to/directory
上述命令将持续监视 /path/to/directory
目录中的所有事件,并在事件发生时输出相关信息。
- inotifywatch:
这个命令用于统计文件系统事件的发生次数。它会监视指定的文件或目录,并显示每种事件的发生次数。例如:
inotifywatch /path/to/directory
上述命令将统计 /path/to/directory
目录中每种事件(如创建、修改、删除等)的发生次数。
- inotifyctl:
这个命令用于控制和配置 inotify 的参数。例如,可以使用该命令检查系统支持的 inotify 实例数量:
inotifyctl -a
上述命令将显示系统支持的 inotify 实例数量,即可以同时监视的文件或目录数量。
这些命令提供了对 inotify 功能的基本操作和监控。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配置和扩展,以满足特定的文件系统事件监视需求。
26.总结rsync原理,命令及ssh命令和rsync协议使用。完成目录文件同步
rsync是一个用于文件同步和备份的工具,它可以在本地系统之间或本地系统与远程系统之间进行文件的增量复制。它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增量复制:rsync通过比较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内容和属性来确定需要传输的数据,并只传输两者之间的差异部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 内容校验:在传输过程中,rsync使用强大的校验和算法(如MD5、SHA-1等)对数据块进行校验。源端和目标端会计算并比较校验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 块传输:rsync将文件分成多个大小固定的块(block),然后进行传输。在块传输时,rsync会优先传输已经存在于目标文件中的块,只传输源文件中不存在于目标文件中的块,从而实现增量复制。
- Diff算法:rsync使用一种称为”rolling checksum”的算法来快速比较两个文件的差异。该算法通过滑动窗口来计算数据块的校验和,从而找到两个文件的不匹配块。然后,rsync只传输不匹配块和相关的上下文信息,而不是整个文件。
- 压缩传输:rsync支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网络带宽的使用。它使用zlib库提供的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在传输过程中进行解压缩。
总体来说,rsync通过比较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差异,只传输差异数据,并在传输过程中进行校验和压缩,以实现高效的增量复制和备份。
rsync是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工具,提供了许多命令选项和参数来满足不同的文件同步和备份需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rsync命令示例:
1.本地文件拷贝:
rsync [选项] 源目录 目标目录
2.本地文件删除:
rsync [选项] --delete 源目录 目标目录
3.远程拷贝(使用SSH协议):
rsync [选项] 源目录 远程用户@远程主机:目标目录
4.从远程主机拷贝文件到本地:
rsync [选项] 远程用户@远程主机:源目录 目标目录
5.使用rsync daemon进行远程拷贝:
rsync [选项] 源目录 rsync://远程主机/目标目录
6.列出文件的差异:
rsync [选项] --dry-run 源目录 目标目录
7.同步文件并显示进度:
rsync [选项] --progress 源目录 目标目录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命令示例,rsync还有更多的选项和参数可用于控制其行为,可以通过 man rsync
命令查看详细的帮助文档。
27.总结sersync的配置,同时基于sersync替换inotify+rsync.
Sersync是一个用于文件同步的工具,它可以实现本地或远程目录之间的增量同步。具体来说,sersync会监控源目录的文件变化(新增、修改、删除等),并将这些变化同步到目标目录中。
以下是sersync的主要特性和使用方式:
特性:
- 增量同步:sersync只同步发生变化的文件,避免了全量复制的开销。
- 快速同步:使用Rsync算法进行增量同步,可以高效地传输只发生部分变化的文件。
- 高可定制性:sersync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同步规则、忽略文件、过滤规则等。
- 实时监控:sersync会持续监听源目录的变化,并及时将变化同步到目标目录。
使用方式:
- 安装:从sersync的官方网站下载适合您操作系统的安装包,解压后即可使用。
- 配置:编辑sersync的配置文件,主要包括源目录和目标目录的路径、同步规则、过滤规则等。
- 启动:运行sersync,并指定配置文件路径作为参数,sersync会开始监听源目录的变化,实时进行同步。
- 监控:sersync会持续运行并监控源目录的变化,一旦发现有新的文件变化,就会将变化同步到目标目录。
要配置sersync,您需要编辑sersync的配置文件,以下是配置文件的基本结构和常见选项:
- 配置文件结构:
sersync的配置文件采用INI格式,包含多个节(section),每个节下可以有多个键值对。常见的节有[sersyncd]
、[rule]
等。 - 基本选项:
-
SOURECEDIR
:源目录的路径,即需要同步的目录。 -
TARGETDIR
:目标目录的路径,即同步后文件将被复制到的目录。 -
RULE
:同步规则,用于指定需要同步哪些文件或目录。 -
FILTER
:过滤规则,用于指定不需要同步的文件或目录。 -
RSYNC
:rsync命令的路径,用于执行文件同步。
- 配置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配置示例,供参考使用:
[sersyncd]
SOURECEDIR=/path/to/source
TARGETDIR=/path/to/target
LOGFILE=/path/to/logfile.log
[rule]
RULE_1=*.txt
RULE_2=dir1/
上述配置中,指定了需要同步的源目录路径(SOURCEDIR)、目标目录路径(TARGETDIR)和日志文件路径(LOGFILE)。同时,配置了两条同步规则:同步所有以 .txt
结尾的文件(RULE_1)、同步 dir1
目录(RULE_2)。
- 高级配置:
sersync还提供了更多高级配置选项,例如:
-
DELAY
:同步延迟时间,单位为秒,默认为0。 -
AUTO_UPDATE
:是否自动更新sersync配置,默认为1(开启)。 -
BINPATH
:依赖的可执行文件路径,如rsync、inotifywait等。 -
RSYNC_ARGS
:rsync命令的额外参数。
- 启动sersync:
配置完成后,通过运行sersync命令并指定配置文件路径,即可启动sersync服务。例如:
sersync -r -d -o /path/to/sersync.conf
上述命令中,-r
表示持续监控源目录的变化;-d
表示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o
后跟配置文件路径。
请注意,配置sersync时需要仔细检查和验证配置选项,确保配置正确并符合您的需求。此外,sersync的配置选项较多,具体使用方法和高级配置可以参考sersync的官方文档或社区讨论。
28.⭐配置LAMP要求 域名使用主从dns, dns解析到2个apache节点,apache和php在同一个节点,同时将wordpress的upload目录基于nfs挂载,同时基于rsync协议将网站同步到备份的nfs服务器, mariadb使写分离并且要求后端为MHA集群。 架构规划图及解析一次请求和响应的流程和实践过程。同时将所有主机的apache, php, mariadb日志集中收集。
29.总结Redis多种安装方法和内核参数优化
Redis是一个开源的键值对存储系统,有多种安装方式和优化方法。以下是Redis的常见安装方式和内核参数优化:
安装方式:
- 源代码编译安装:从Redis官网下载源代码,解压后编译安装。
- 使用包管理器安装:使用Linux系统自带的包管理器进行安装,如apt-get、yum等。
- Docker容器安装:使用Docker技术进行安装,可以避免版本差异和依赖问题。
内核参数优化:
- 最大文件打开数:Redis会打开很多文件描述符,因此需要增加最大文件打开数(ulimit -n [数值])。
- TCP连接选项:在/etc/sysctl.conf中设置TCP连接选项,如net.core.somaxconn、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等,可以提高TCP连接性能。
- 内存分配方式:可以通过配置/proc/sys/vm/overcommit_memory参数,选择不同的内存分配方式,来控制Redis的内存使用情况。
- 透明大页(THP):透明大页是一种Linux内核特性,可将物理内存分割成较小的块,以减小内存碎片化,提高内存使用效率。但Redis不建议使用THP,因为可能会导致Redis内存分配不均衡和随机卡顿问题。
除了以上方面,在Redis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配置持久化方式、内存优化、网络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Redis系统的高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30.总结Redis常见指令和数据类型
Redis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开源键值对存储系统,支持多种常用数据结构。以下是Redis常见指令和数据类型的概述:
常见指令:
- SET:设置指定键的值。
- GET:获取指定键的值。
- DEL:删除指定键及其对应的值。
- EXISTS:检查指定键是否存在。
- INCR:将指定键的值增加1。
- DECR:将指定键的值减少1。
- KEYS:获取所有匹配给定模式的键。
- EXPIRE:为指定键设置过期时间。
- TTL:获取指定键的过期时间。
常见数据类型:
- String:最简单的键值对,可以存储字符串、整数和浮点数。
- List:由多个元素组成的有序集合,可以进行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
- Set:不重复元素的无序集合,可以进行添加、删除、求交、求并等操作。
- Sorted set:有序集合,每个元素关联一个分数,可以按照分数排序,也可以进行添加、删除、求交、求并等操作。
- Hash:由多个键值对组成的无序集合,可以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 Bitmaps:一种特殊的String数据类型,可用于表示位图,支持对特定比特位置进行设置、获取、修改等操作。
服务器托管,北京服务器托管,服务器租用 http://www.fwqtg.net
机房租用,北京机房租用,IDC机房托管, http://www.fwqtg.net
相关推荐: 极语言3-15 Win32编程常用函数-公用图形库,图面说明类、颜色控件类、伽玛渐变类——成员表
Win32编程常用函数-公用图形库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示例 作用 图驱创建 DirectDrawCreate 图驱创建(标识,@接口,0) 创建DirectDraw对象的实例。标识用设备GUID为硬件加速,用0为仿真;1模拟硬件支持;2纯仿真无硬件;成功返回…